自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2015-05-30 21:31张晓阳
关键词:自媒体大众化传播

摘要:伴随着微博、微信、个人主页、博客等互联网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进入个性化发展时代,网络的交互性、移动性得以大大增强,呈现出自媒体化发展态势。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体思想,以往是通过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进行传播,而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个性化主流媒体,并实现自媒体化的大趋势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遭遇到各种思想的阻碍,因此,怎样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用语更加适应自媒体,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传播

1 自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1.1 自媒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多样化与开放性态势。当代是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因此,要想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就要分析当今社会的特征。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产品的覆盖面广,快速获取信息和发表信息,并有即时性,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中心,各种信息能在网络上得以快速发布并有效传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已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民数量达到4.86亿,移动网络用户也达到3.19亿,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建设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各种论坛总数超过上百万个,80%以上的网站都具有留言功能。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和交互性,已经呈现出代替现有电视媒体的趋势。

1.2 自媒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强交互性与快传播性机遇。微博和微信等新半台的出现,给普通白姓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并能快速获得广泛关注的平台,强大的交互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得微信、微博等一系列互联网平台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阵地。将网络的这种特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结合,能起到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作用:首先,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往往是被动接受,在这种思想传播过程中没有反馈信息,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实现有效的大众化传播;其次,在互联网上传播马克思理论经常会面对各种思想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通过双向交流和理论的辩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更具人性化,也更深入人心。

1.3 自媒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低门槛与易操作优势。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无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参与其中,不但有精英阶层,也有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很多底层老百姓的参与,因此,往往某个社会问题就能在网络上,在自媒体平台上受到各个阶层人士的点评,从而克服了传统媒体精英阶层观点占主导,而社会其他阶层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在网络上往往草根阶层占大多数,他们更注重平民百姓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原本就代表工人大众以及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互联网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使其大众化最好的平台。

1.4 自媒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信息泛滥、可信度低与话语鸿沟的挑战。互联网环境的身份模糊性、高度自由性以及信息传播迅捷,导致了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和泛滥。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成本太低,因而,造成网络成为反马克思主义信息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前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国家持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上的颠覆活动,一些所谓的自由民主人士,为西方价值观披上“自由、民主、人权以及普世价值”之类光鲜亮丽的外衣。与此同时,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意识形态争夺的绝佳战场。面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怎样在网络上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并维护其主导性和正确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经过无数革命者实践,不断完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严谨的科学,其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其哲学思想的阐述和互联网流行的大众话语差异较大,致使“话语鸿沟”的出现。这不但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络语言环境难以被大众文化接受,久而久之也使得普通网民丧失对经典理论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一味按照过去的宣传模式,不但起不到正面效果,反而会由于语言鸿沟造成普通大众的逆反心理,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排斥。这种网络用语同马克思经典理论的话语差异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2 自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2.1 实现马克思主义亲民化,跨越“话语鸿沟”。智能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扩展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学生的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普及,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传播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新型传播方式,提高其时代感和新鲜感。要想在微博、微信环境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做的就是跨越“语言鸿沟”,在不降低其理论品味和正确性的基础上,尽量用适应网络的生动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释,使大众在能接受的语境下,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 利用自媒体平台提高民众对政府工作参与度,变有形传播为无形传播。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但要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凸显人际交互功能的新媒体,而且要面对具有认知判断独立性、情感需求差异性等一系列新特征的广大受众;不但要迎合大众多变性的信息接收走向;更要符合整个中国社会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心理趋势改变。手机媒体的个性化特征使手机成为“带体温的媒体”,随着大众自我意识的逐渐增长,传统说教式、“一刀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大众对个性化的强烈需求,因而要实现手机媒体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应着力创新传播形式,突破“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具体途径包括:首先,应着力改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变显性传播为隐形传播。其次,应充分利用手机交互性强的特点,激发大众对政府工作的兴趣,提高大众在政府工作中的参与度。例如,浙江龙游县纪委开通厂“廉接纪委”手机短信举报平台,拓宽厂群众的监督渠道,变“纪委一家管廉政”为“社会各界人人参与廉政建设”,大大提升厂政府的信息传播效率,使群众深刻体会到党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做的努力。

2.3 调动高校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上的积极性,提高“文化免疫力”。大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用户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其思想内涵的丰富,加入新鲜的时代元素,用符合现代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来向社会公众进行推广和传播。

3 结论

马克思主义一直都是在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辩论、斗争中发展的,这种争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完善的前提条件。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更多的挑战。我们的理论研究者和宣传工作者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将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变成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维护其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个性化、亲民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改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用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式,培养适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媒体“拟态环境”,在大众中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在不断更新的文化潮流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只有抓住新媒体时代提供的“黄金机遇”,才能更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扩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才能更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实践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董亮,王甜,郭佳兴.浅析自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J].东南传播,2014(11).

[2]马传谊.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

[3]冯支越,钱一彬,吕晓轩.试论微博语境下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04).

[4]李曦,张东,汤洪棉.自媒体流行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5]缪勇,高萍.自媒体“微时代”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基金项目: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自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Mksky18。

作者简介:张晓阳(1987-),男,河南洛阳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自媒体大众化传播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