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民
新浦街的王巷头想当年可说是无人不知晓,它与建国路相连。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吃的那个香满街的大刀面的面店就坐落在巷子的北头。
店面在路东,门朝西。这房子原来是个有钱人家不大的四合院。面店是四合院靠路边的一间耳房,大约也就十来个平方米。因新浦南极北路建设的需要,面店附近的房屋将被拆迁。几天前,我路过那里,四合院己“人去楼空”、颓败不堪,形同破庙。伸头向里看,面店里黑洞洞的,有一股霉味直向鼻孔里钻。店面风门上的玻璃全无,已破朽的门架子还在那里吱吱呀呀地硬撑着……看到这一切,我竟生出一种无名的、说不出的滋味……使我顿然记起十几年前的一个中午,面店的两位老人还坐在门前晒太阳的情景。如今,老人家大概早已作古了,因为连当年的我已过了古稀了。
面店的主人姓徐,人都叫他徐大个子。他的二少爷与我在三完小(建国路小学)同窗。就凭这盘小小的面店,养活了一家大小四五口人,并供几个孩子上学,确实不易。
小时候,父亲几乎每到夏季就打摆子(疟疾),他总叫我到徐家面店买大刀面给他“换口”。还没跨进面店门,大刀面那浓浓诱人的面香就扑鼻而来。记得每次去总有几个人挨号,徐大个子总是微笑着叫你“别急、稍候”。你要买多少面条,你要宽面条、细面条,随你的便,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地为你切。顾客走了,他总是面带微笑地目送到门口。他称给你的分量总是“足秤”,童叟无欺的。
父亲当年曾在新浦的六合春、味芳楼、一品香几家名饭店当过茶房,并且自己也开过饭店,对饭菜口味的优劣,可说是个行家。吃过徐家大刀面之后,他评价说:“香、硬、脆、滑,下锅后不浑汤,好面也!”
大刀面的工艺不算太复杂,但需要工夫和一定的体力。和面要加适量的盐(增强面条的筋道、不浑汤)、碱(增强香度)。面要和得很干。在案板靠墙的那面墙上掏个洞,用一根光滑溜溜的碗口粗细的杂木棍插在洞里,操作人坐在棒上,向前、向后,反反复复,跳压案板上和好的很干的面,直至将面压成厚薄适中的面皮。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又去徐大个家买面条。面条卖光了,他叫稍候。我看他就穿个大裤衩,脖子两旁搭拉条被汗水煮成暗黄色的旧毛巾,坐在木棒上,前前后后、跳来跳去地压那案板上的面。不时地拿毛巾擦汗,喘着粗气,浑身上下全是汗,像是刚刚从洗澡间出来的样……很辛苦的。
徐家大刀面,是新浦街一绝。只要是吃过他家大刀面的,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说的都是溢美之词,都是他家的回头客。大刀面下在虾皮汤里、下在豆芽汤里、下在鱼汤里、鸡、肉类汤里……配上香油、胡椒之类的作料、配上绿色的青菜加之大刀面那原有的香、脆、硬、滑、不浑汤,会深深地吸引着你那舌尖上的味蕾。
现在,我还常常怀念起徐家的大刀面。我想:如果现在有徐家大刀面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