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娜
【摘要】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体系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及合作能力为重点的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完善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全国高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公共基础课,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在此号召下,全国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从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在学习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完善。学习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习评价具有反馈教育信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改进学习策略,指导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方案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看重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培养目标,比较看重知识点是否被学生掌握,因此在学生学业评价问题上好像非考不足以做到客观公正;不但要考,还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拉开档次。这样的学习评价,只是使少数学生会因为考试成功而获得成功体验,越考越爱考,越考越自信,评价只是在这少数人身上起到了肯定的作用。而对大多数学生,考试给他们带来的常常是失落,他们会因为长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而对一切心灰意懒,直接后果是影响一生的成长。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传统的考试形式是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这是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比较有效的形式,但有片面性,它会直接导致学生考前复印课堂笔记,考后丢弃笔记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是与高校倡导的素质教育相背离的。大学语文课程长期采用期末闭卷笔试测验模式,量化和客观化评价成为主观追求,侧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或以一两篇小论文为主要评价依据来评定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
2.学习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仍沿袭中学语文评价传统,教师被视为学生学能评价的主体,学生被视为被评价对象,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任何评价,从本质上说都是要使人类的活动日趋完善,评价是人类反思性的一种表现,所以将活动主体——学生拒之门外的评价是有悖于评价的初衷的。对学生的学业学习评价不能让学生只是充当评价结果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有必要也有权利参与评价自己的活动。
3.考核中不够重视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更加人性化,但操作起来不便利。所以大学语文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有限少量的纸笔问答式测验和终结性考试仍被视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并在学期成绩评定分数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4.考核内容较为单薄
大学语文课程过分重视汉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种学习考核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意、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这样做的影响是:第一,可能模糊学生对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的本质的认识。学生会误解学习评价的本质,误以为学习评价是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是为了证明教育结果是否与教育目标一致,把评价结果当作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突出强调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第二,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不能为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和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如何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依据“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及合作能力为重点的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方法。
(一)明确课程的学习评价目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学习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基础写作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確立课程的学习评价原则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是“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
(三)课程学习评价实施方案
1.课堂学习状态评价。占总评成绩10%。
实施方法:每次课采用课堂记录单与课堂评价表联合完成。
课堂评价可以采用教师的课堂记录单及由学生课后填写的课堂评价表来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主动回答问题的程度、小组讨论及其它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评价获得有关教与学及其效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及时调整教学的同时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而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评价及时分析总结自己在课堂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其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学习兴趣评价。占总评成绩10%。
实施方法:教师开学初布置阅读书目(学生根据兴趣自选也可),每月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并设置学生自评表,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人文知识和应用能力、创造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听说读写水平,激发批判性思维的素质。要鼓励学生读写结合,撰写读书笔记,坚持个性化写作。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写完一篇读书笔记后,要填写一份自评表。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实施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开设话题演讲,引入学生互评表,评价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占总评成绩10%。
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在课前设计一些学习性课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课题内容,使学生具备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此外,我们积极实践话题演讲练习,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话题演讲既是学生对材料的收集和思想的提炼过程,更是面对班集体的一次心灵展示。演讲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理解,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既提高了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作用。
4.写作、鉴赏综合能力评价。占总评成绩10%。
实施方法一:开展课后综合实训,评价学生的文字写作、鉴赏及创新能力。
课外每月布置一些研究型题目,比如学习了《春江花月夜》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出“月”意象在其它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及具有的情感内涵。再如学习了鲁迅的《伤逝》之后,让学生谈谈对“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观点的理解等等。课外综合实训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训练作业及时给出积极、鼓励性评语。学生可从中选择最好的一篇训练作业上交作为平时作业成绩。
实施方法二:开展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
其主要形式有: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等。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些主要评价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对于参加了课外语文活动的同学,可以写一份心得体会上交作为平时作业。
5.期末考核评价。占总评成绩的60%。
实施方法:期末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是开卷考核,还可以是小论文形式。如果采用试卷考核,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网络应用平臺中的习题手册及测试题库进行考前复习、练习与自我测试。如果是小论文形式,教师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题目。如对语文知识相对扎实的数学、英语、法律、政教及地理等专业的学生,可布置文学鉴赏类题目,让他们参照教学中的鉴赏示范来完成。而对音乐、美术及体育专业的学生,可布置阅读作品体会心得类题目,只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评定语文能力,只看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那就落入了以分数论优劣的评价误区而无法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应当尊重学生解读作品的权利和自由,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评价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还要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
参考文献:
[1]徐礼节,余文英,施晓琼.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与考试,2011(03).
[2]代利利.关于“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
[3]姚道武.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J].皖西学院学报,2006(06).
基金项目:2012年沈阳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