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征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和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分析,揭示父母教育行为和方式的分类及特征,同时指出父母教育方式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他们孩童时期的教养经历。因此,父母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更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育方式 高职学生 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根据Darling和Steinberg(1993)的观点,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i。这里所说的教养指的是教育和抚养,而本文着重针对高职学生父母,因而侧重教育和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早期对学前儿童和其父母进行过研究。她依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被划分为:纵容型、专断型和权威型。
权威型是一种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权威来自其对孩子的理解、尊重、交流及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控制力和成就倾向。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专断型家庭中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有较多的不满意、不信任和畏缩,具有适中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倾向,和较多的自我控制力。同时,他们会与父母关系疏远,甚至产生叛逆心理。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给予的准则和强化,对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具有较小的自我控制力,少量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具有较低的成就倾向,缺乏自信、恒心和毅力,冲动性和攻击性较强,对父母缺乏孝心。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父母教育方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也有进一步细分的,如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等ii。
二.高职学生父母教育方式概述
2000年以来,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不同,与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完整性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
而对高职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方面,伍大勇(2007)在《步入高职:高职生学习生活指导》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分析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特点并提出指导;张光照(2014)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问题,主要包括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功能与原则、客体与主体、需要与动机以及父母教育方式、社会认同的职业能力评价等。
三.父母教育方式对高职学生行为的影响
1.同向影响
一些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或相同的行为,所谓“虎父无犬子”。调查发现,这种“同向”教育效果往往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教育要求颇具影响力,或是孩子对父母的价值观、人格特质表示赞同和敬佩。当然,同向影响与孩子和父母生活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但并非起到决定作用,短时间的相处有时候也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反向影响
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时也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反的行为。一般出现“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通常是父母对孩子愿望的压制导致极端的逆反,或是孩子极端厌恶、排斥父母的价值观和做法,立志改变。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孩子作为旁观者,发现了父母行为和个性的不足,觉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某个方面过度发达和张扬反而压抑了孩子这方面的倾向。
3.扬弃性影响
有的高职学生虽然广泛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有明显的扬弃和很大程度上的丰富。这种情况出现,可能是孩子天生有开放式的可塑性,也可能是孩子很早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之外有着丰富而独立的阅历,或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
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缺乏,在抓孩子教育的同时没有顾及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很多家长依据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孩子,不能接受意见和建议,也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
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作父母的责任,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父母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更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论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学习行为与父母教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编号:2014B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