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内容摘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的氛围、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授课的关键所在,导入语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一节课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讲故事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等都是课堂上常用到的方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导入语 导入方式
一.导入语的含义
什么是导入语?导入语是开场白,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一个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导入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导入语则有可能会破坏整节课的学习。所以一堂优质课堂的成功与导入语的成功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
1.讲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总是能够吸引人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中生动形象地人物总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讲故事的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常常被使用,不管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的课堂中都是存在的。有一位老师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设计导入语:公元1079年,在黄州,在赤壁,一代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他是在突破了官场上四面受敌的重围之后向我们走来,也是带着官场和文化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向我们走来的。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一路狼狈、浑身疲倦……由此,黄州这个昔日的古战场便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和人生探讨,文学便注定要记下这一段悲壮的吟唱,苏东坡这位披枷带锁的文人,在苦难中,以其内心的高贵和屈辱的身体为我们注释了“大江东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意蕴。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东坡居士的《赤壁怀古》。这段导入文辞优美,通过历史背景来加以文学阐述,展示了苏东坡抵达黄州时的遭遇和心境,让同学们在上课之初就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和沧桑,为全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情境导入法。
通过情景结合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有学习的热情。有的课文可以选择通过歌曲导入文章的学习,或者以图片为开始。这些导入方式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在我们一般的教学中,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进入新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在导入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文学常识的简介,可谓一举两得。
3.其他导入方式。
导入的方式有多种,设置悬念导入法、解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都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对象都要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总之,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导入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导入语的设计也体现了老师对文章理解的水平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体现
二.导入语的功用
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解教学气氛、衔接新旧知识,为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关于导入语的功用,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激发兴趣
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中一篇经典的思乡散文,文章的语言十分朴实,描写极其细致,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着读者。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该如何设计导入语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的一位同学在授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吧。”这时候她随着手机里的伴奏唱起了《故乡的云》这首歌,唱罢说到:“大家熟悉这首歌吗?这是一首老歌,你们从歌词中听出了什么呢?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我们从歌词得知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的歌曲,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散文,同样的是描写作者思乡的,下面让我们进入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样有创意的导入自然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她上的那节课学生表现的十分积极,我想和她出彩的导入是密不可分的。
2.创设氛围
精彩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创设一个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到文章学习,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和沧桑。创设氛围的功用是导入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师语言上的功力,而且能够为整节课的成功铺下垫脚石。
3.引起思考
导入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最成功的导入。语文学习中思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设置悬念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都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只有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才是一节有意义的语文课。
三.导入语的使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导入方式,同样的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欧.亨利的小说以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结尾”出名,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穷画家琼珊得了重病,在病房里看着窗外对面树上的常青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的凋谢代表自己的死亡,于是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医生认为再这样下去琼珊会死去。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艾讲述室友琼珊的事情后,夜里冒着暴雨,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让琼珊重拾生存的意志,对生命充满希望,而贝尔曼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针对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老师们将会如何导入文章的学习呢?
1.结合板块主题导入。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以“生命之重”导入文章的学习,首先符合了这一板块“珍爱生命”的主题,其次也让学生对文章的基调有所把握和了解。本版块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这位老师结合了板块的主题设计了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整体把握单元主题,培养学生的“单元意识”,符合新版教材的教学要求。
2.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预习短篇小说《最后一篇常春藤叶》,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位老师在说完之后,整个班级鸦雀无声,没有预想中的积极回答。这种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导入方式是不妥的。首先,预习这一方式是有争议的,学生能否自觉的预习课文是值得怀疑的。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空闲的时间被数理化的作业占得很满,让他们去自觉的预习课文准备上课是很难的;其次,在学生还没有学习文章之前,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以及环境都没有了解,让学生复述文章未免有点抓不到重点了。所以说预习导入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只有选择恰当地导入方式才能有助于文章的学习,相反则会事倍功半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导入语是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基石,好的导入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文中提到针对相同的文章,不同的导入语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说导入语对于语文课的作用不容小觑。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文章,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