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菁
【摘要】新时期高校团学工作为配合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目标,需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接受先进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教育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人的积极潜能,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核心。本文将其引入高校团学工作,探讨了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一、新时期团学工作的新要求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了青年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高校团委作为直接面向青年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和学校党政联系广大团员青年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祖国栋梁的重任,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摇篮和助推器。新时期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再仅仅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更注重的是青年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品格健全、心態积极,意志坚定,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时代青年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高校团组织应审时度势,围绕青年人才建设的核心目标,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团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吸收先进理论来指导工作,将青年的个体发展,特别是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深入贴近大学生生活,认真分析大学生群体特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素质培养工作。
本文所探讨的积极心理学在时代视角下与青年工作的主导方向颇多一致,是当前世界上普遍推存和广泛应用的心理学理论,将其引入高校的团学工作中来能更好的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团学工作的实效性,顺应时代需求,助力青年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核心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出现在马斯洛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于20世界末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消极的病态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的关注,强调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是一种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包括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过程:例如对幸福、满足、快乐的感知,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信仰;其次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审美的能力、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积极的人际关系、宽容、智慧和灵性等;最后是积极组织系统,例如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以真善美和积极正向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个体内在动力和向上的成长能力,帮助个体形成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以此防御消极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活动。
三、积极心理学在团学工作的应用
传统的团学工作往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过于突出政治性,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活动流于形式,内容脱离学生需求,学校、老师变成教育的主体,学生则变成被动参与者与接受者,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个性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并对团组织产生距离感,削弱团的凝聚力。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和积极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情绪体验,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种价值理念取向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符合当代青年的特征和教育发展方向,有利于高校团学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1、积极心理学在青年团员思想引领中的应用
当前,社会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激烈碰撞、交融,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只灌输,不倾听,只教育,不沟通,带有强制性和他律性的被动引导模式,在思想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视,首先让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能主动的感受幸福、快乐、希望,体会生命的美好,发现人生的价值,正视社会责任,建立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希冀,帮助他们点燃希望之火,只有希望才能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产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内动力。“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灌输希望,树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来提高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希望水平。基层团委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感恩教育、社会公益活动,幸福大讨论,理想演讲会等形式,借助情景感悟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来引导学生获得感悟和启发。
同时,各级团委还可以通过树立优秀学生典型,评选励志人物,学习社会楷模,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交流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性的美德和崇高的精神,激发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对拥有优秀品质的渴望。90后大学生个性解放,崇尚物质,喜欢时尚、不受拘束,张扬个性,社会对他们多有诟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90后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创新,独立自主,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渴求被社会认同。因此我们的团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中的鼓励和激励手段,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教育学生,更多的对他们施以托举之力,肯定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加强鼓励和正向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内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在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在预防工作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导个体自身去塑造各项能力,还不是直接修正个体的各项缺陷”。因此,在这种理念取向下,高校团委的青年思想引导应该是关于希望,幸福的快乐引导,让学以最佳状态参与政治思想学习,预防各种错误思想的腐蚀,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四、积极心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素质、精神状态、审美情趣、人生追求、道德意识等有着重要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团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引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环境对人的交互作用的理论,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在一个积极的、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更有利于形成积极人格,从而更好地通过个体的自我激发,获得主观幸福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团组织可以倡导和鼓励学生规范自身行为、道德修养,爱护校舍和公物,爱会校园的一草一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让学习生活在有序、洁净、优美的环境中进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身心愉悦。
其次,高校团委工作应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增强班级、学院的凝聚力来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班风。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积极倡导良好的寝室文化习惯。通过班级,学院,宿舍这些学生每天生活其中的环境的积极文化氛围建设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具体的活动可以开展诸如优秀班级评选,优秀示范团支部展示,文明宿舍评比,宿舍美化大赛等。
最后是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无法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其中学习,娱乐,交流,甚至消费购物。如何利用好网络来传递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目前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团委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博账户,微信公众号,QQ群,人人小站,网页等联系学生与学生交流。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积极向上的内容和学生关心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文明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时间,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丰富形式,通过动漫,影视,网络小游戏等网络产品来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积极心理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时间育人工作是指高校团组织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識,以实现团的思想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中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切实的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汲取力量的良好平台。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潜能的内化激发和外化实践,认为人的积极品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转化为人的实际能力,而就积极心理品质的4个维度来看,意志力、品德、人际能力以及求知与创造力也均与个体的实践有关。高校团组织要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锻炼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大学生的自主意愿与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的参与感、自我支配感和自我实现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式体验,增强成就意识;鼓励大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境下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正性的期望,增强自身的正能量和生存发展能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力量。各级团组织可以围绕:“坚定信念,培养品行,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强化能力”这个中心思想开展励志实践活动,如社会问题调查,自然生态调研,职业生涯规划,户外素质拓展等,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的关系,获取积极向上的动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人生的远大目标。目前在全国高校团组织中广泛开展的“我的青春故事”、“励志第一课”等都十分具有实践意义。同时可以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三支一扶,科技扶贫,三农服务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贡献社会的动力。还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科技实践,创新创业等来完成对学生积极潜能的实践发挥。特别像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都是目前高校团委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因素,以获得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团学工作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有效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实效。在弘扬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共铸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快乐、自由、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A].2009.7
[2]游佳忆,肖华玮.积极心理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的新途径探索[J].2014.3
[3]罗晓涛.浅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价值及其实现[A].2014.11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A].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