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
摘 要:生物实践能力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则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物实践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学生主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关键词:生物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培养措施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实践能力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则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编教学大纲在“课程目的”第3条规定为: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上能力较差。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影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学生主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学生主体因素是影响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生本人是教学主体,他的生物实践兴趣、态度及动机等都对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学校是制约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的学校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只是教师讲实验,画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也有的学校“做”实验,怕学生犯错误,模仿书本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机械性强。以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就是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大纲要求让学生有效、安全地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努力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践验证等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是教师的原因,要从课堂教学上真正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高效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切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另外,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扩展生物课程资源,加强家校联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生物实验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高三学生对考纲所列17个实验都要熟悉掌握,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操作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对实验现象、结果能够解释、分析和处理。考查对生物问题的初步探究能力,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方案,解释处理数据,并作出合理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扎实学好生物知识,又要提高实验和探究能力,最终提高生物学素养,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參考文献:
马炜梁.生物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