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霞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领域中却存在着一块只见耕耘少见收获的“误区”,这便是批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显然学生自改作文是一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势,认为自己的作文十分完美,无处可寻破绽。诸不知作文中的问题大量存在。我们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的思维,寻找自己作文中问题,并努力修改。
1、从比较中感知。有比较才有差距,有比较才使人有前进的动力。为学生提供可以作为参照的范文,让学生对比中读,对比中思考,而后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就相当于学生作文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鞭策:为什么别人的作文会如此之棒——正因为他们修改。我可以通过修改达到他们的水平,从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2、从自读中体会。学生的作文完稿后,我让学生反复地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非改不可。首先,从文章的内容上、审题立意上去发现问题。如:《我熟悉的人》一文,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人物的品质,而许多同学却写了两件事,甚至多件事。显然审题不清,通过读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其次从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上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语法有没有毛病,有无错别字;最后让学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体会。
3、从互评中升华。心理学上认为:对他人的作品批判的思想更为深刻。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之间的交换更能发现问题。一方面改进了同学的作文,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水平,对自己的作文更能体现批判的思想。
二、授予学生自改的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因此,在学生对自改作文产生修改了一定的兴趣,会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要及时授予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1、修改的一般过程。修改的一般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立意、事例的选择,再到间架结构、详略安排,最后到语句的连贯通畅,词语的适当运用,体现螺旋上升的模式。这要求教师努力去引导,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原因,进而形成自觉的行为。
2、修改的符号。一般有〈1〉“增”,即增加字、词、句、段。〈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3〉“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4〉“换”,即把用得不适当的词句换掉。正确地运用修改的符号也是自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明确应该统一符号的运用。这是对作文认识程度的体现。
三、实文演练,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1、自改作文与认识能力提高相结合。认识事物包含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因此,认识能力的训练要落实到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之中。
〈1〉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准备的知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以积累、贮存写作的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写的内容,又解决了修改的材料。
〈2〉促进分析能力的提高。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生活也是发展变化的。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仅仅停留在观察事物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材料加以分析比较。通过联想,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实践比较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课内外的阅读,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的方法。
2、自改作文与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写出来反映客观事物。在作文自改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真实的感受向同学表达,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人、对事,实事求是,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自改作文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小学生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所要说的意思,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心理学上指出:“思维和语言是处于统一之中的。在自改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形成新感受,表达有新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