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因精致而精彩

2015-05-30 13:43郑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思维能力

郑蓉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常见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学生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我由一道错误率较高的考题进行反思,从备课、问题设计等方面浅谈自己对于语文课堂精致化的看法,语文的教与学都应走在不断追求精致的道路上,讲求过程的精简、雅致,去除臃肿的材料、环节、多余的话语、拖沓的习惯,删繁就简,在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中,在对学习和教学本身的超越中,营造自由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关键词:精致化 文本解读 思维能力 精当

在一次班级的小考中涉及到《岳阳楼记》一文,其中有一道翻译题:“微斯人,吾谁与归?”整个班级的得分率相当低。这个句子是上课的时候重点强调过的,可是学生还是错得很离谱,回想起身边的语文老师,也常常有这样子的抱怨,课前尽心尽力地备课,课堂上反复讲解教学重点,学生看上去也很认真地记了密密麻麻的一堆笔记,但是一到考试,不是这里错一点,就是那里错一点,于是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打击。

由这件事情,我想到了很多,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以至于老师平时上课讲的,并没有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像“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细细看来,涉及到“微、斯、归”这些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情况,在翻译时还是有点难度的,如果仅靠死记硬背是很容易出错的,而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讲得如此细致,以致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由此,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要更精致一些,才会变得更精彩。

一.备课的精致,主题把握精炼深刻

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曾认为对文章主题的解读是因人而异的,在多元解读的误导下,语文课过分鼓励和追求各种新奇的解读,结果导致课堂变得散漫零乱,在一片看似热烈的各抒己见中,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教师也远离了语文的本质内涵。所以备课的精致首先要求我们摆脱教参的束缚,提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有一定的熟悉,并在熟悉的基础上“穿透”课本,能自由地徜徉于课本,能和作者进行对话,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并且实现与作者在精神上的交流,在心灵上的沟通,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主体和核心价值,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整合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就像读书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我认为备课也应该做到如此,先把课备博,再把课备薄。备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时的内容必须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整合的,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好能让这一部分的内容成为学生拓展学习和延续学习的基石和抓手,也就是要能做到走出文本。完成从“博”到“薄”的过程,备课应该算达到精致的境界了吧。

二.课堂的精致,教学内容精当合理

由于对“语文即生活”的误解,许多老师以为什么东西都和语文有关系,什么东西都可以搬到语文课堂上来,于是把课备得很细,面面俱到,但语文课变得臃肿庞杂,这大大加重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一方面,教师因为头绪太多难以真正把握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因为面临过多的信息而难以全面接收,课堂上师生双方看似忙碌,实际上老师并没有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理解文本的方向,也没有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理解的时间,这就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就像跟团旅游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赶场,而真正的美景却没怎么欣赏。

要实现课堂的精致化,就要求课堂的安排更趋合理性和节约型,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节约教学的资源。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是课堂精致化的目的。我认为,语文课堂要精致,就得精简,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舍弃不精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素材,对于过繁的教学环节,要加以合并,突出重点,做到学生学会的不讲,学生会学的不教,在学生疑难之处,或畅讲之,或耐教之,或细导之。

但是“精简”并不等于“精减”,精简是以深刻为最高要求的。一堂达到深刻标准的语文课,首先要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深广度,因为课堂上的学生有其差异性,我们得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自我超越,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再次是能集中学习内容,并且这集中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建构,并能为新的知识建构做准备。

三.思维的精致,教学方法精巧有效

言语学习离不开思维,特别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思维,语言文字也就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著名教育理想论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自己先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功底,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思想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精致的思维过程,形成思维精加工的能力,就得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问题设计能力。文本解读是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有效的原始材料,问题设计是筛选、整合、优化这些材料的最有效的实施手段。

过去的语文课堂有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过于倚重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成了审美课,美不胜收,天花乱坠,学生没有品味、揣摩语言,思索、质疑文本内容的时间;二是教师的课堂不作为倾向,在看似热闹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师生与文本内涵、学生的精彩生成擦肩而过,流于肤浅的快餐式阅读。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刻的解读文本内容和独到的反思文本思想的能力,这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的一种状态。要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自己得有所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自己得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自己得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收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的体验深度决定着课堂的深度,课堂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状态和层次。以深入而合理的解读为基础,课堂就会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但教师光有深入的解读还是不够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以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境和原有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这就涉及到课堂问题的设计,构架一堂课的最主要因素是问题,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以问题为线索深入的,许多教学环节的过渡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有小问题带动学生有效思维的过程。教师设计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终生发展。

但是课堂教学的预设是教师依据自己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各种标准、对教材的理解等结合对学生的预估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流程,明显带有主观预估性。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会有各种预设不到的情况,所以课堂是不能过于追求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的,如果一味追求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教师于学生的需求而不顾,按照自己的想象僵死的执行教案。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师生互动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交往过程,其形式是围绕目标,为了研究文本、促进思维、识记、理解,展开多种对话,教师应该是瞄准目标,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之中内化、吸收、运用、受到熏陶感染,而不是为了把活动的形式搞好,而让活动游离于学生个体之外。用一个比喻理解课堂教学的境界:教学如散文,形散神不散。

语文教学的精致化并不和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相矛盾,它讲求过程精简、雅致,去除臃肿的材料、环节,多余的话语、拖沓的习惯,删繁就简,在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中,在对学习和教学本身的超越中,营造自由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给人以灵活和干练的形式感觉,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努力。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