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模式分析

2015-05-30 13:43陈赵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就业课程改革

陈赵

内容摘要:提高高职语文教育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能力,是推行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文章分析了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并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改革方向和模式,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 高职语文 课程改革

一.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现状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地,越来越走向边缘化。其原因有很多。外部原因有社会环境对高职教育的不良影响,教育管理者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偏颇等;内在原因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高职语文教材编写滞后。但仔细推究,又与高职语文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当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内容有极大关系。于是,在高职院校中,有的不开设高职语文课程,有的开设高职语文课程,其内容主要为传统大学语文,而这些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这一要求。实践证明,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有用、够用、实用,也绝非开设一门“大学语文”或“应用文写作”所能奏效,需要高职语文课程几方面内容之间相互协调和补充才能完成。如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就势在必行。

二.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改革模式探讨

1.紧扣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内容

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专业课程在其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的制约,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依靠其它课程的协调和补充。其中,高职语文课程凭借其独特优势可以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语言使用及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化抽象为具象等方面,相对于专业课程,高职语文课程有自己的优势。针对不同专业,其课程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如此,全校各个专业的语文课程可以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和统一的评价模式,而是根据专业需要,做灵活处理。

2.紧密与与地方文化结合

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主办单位为本地政府,生源以本地为主,特色专业以本地产业为风向标,尽管其毕业生走向全国各地,但有地方特色的毕业生,还是以本地就业为主。因而,职业院校要实现高就业率,为当地的经济服务,势必要研究这个区域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区域文化教育。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其目标是“为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主要是为东莞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因而,要实现高就业率,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东莞这个区域的文化特质: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名城,是一个人口流动性很大,外来务工人员很多的城市。如果学生不充分认识这一点,就很难融入到这个区域,也就很难就业。而对区域文化内涵进行栩栩如生的解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这个重担主要应该由高职语文课程来承担。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择本地人的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及学校所在地的名人典故。

3.紧抓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青年学生由普通教育到社会就业的桥梁”。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职业的人才。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说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比拟的先天优越性。虽然高职院校开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其中涉及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要想使一个埋头读了十多年书的学生在两三年内成为社会大环境的职业人,只靠一门课程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再说,高职语文课程的开设,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挖掘材料中职业素质的东西,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总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从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应在有用、够用、实用的前提下,与专业教育内容相结合,并与地方文化发展、学生职业素养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等方面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语文课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并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最终使高职语文课程走出困境,达到与其它课程共同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目的。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就业课程改革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浅析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与功能
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