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文
先鼎家乡的那条河,“并不很宽,但很长,波光潋滟,逶迤六十余里,经过浮山、拔毛山、白荡湖,再汇入长江。”多么美丽的一条河啊,浮山是国家森林公园,从天柱峰、莲花峰、妙高峰、玉龙背等充满灵气的山峰流下的山泉,汇聚成河。它裹挟着拔毛山的金光玉气,也漂浮着白荡湖的柳浪荷风。然而,大河之所以能从先鼎心中流过,因为“那条河在我家门前打个弯,然后便向南去了。每天一早,两岸的洗衣女人,蹲在石板边的,站在水里的,叽叽喳喳,都是一些老人孩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她们一边说,一边使劲搓、揉、捶,整个村庄都响彻着起起落落的棒槌声。女人是生活的晴雨表,经她们那么一洗,清澈的河水就酸甜苦辣了。”(《家乡的那条河》)
先鼎很会写,他爱家乡的那条河,笔触没有过多停留在水面上,他关注的是河边的女人,那些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女人,那些把生活“棒槌”化的女人,那些能让清澈河水变得酸甜苦辣的女人。他感叹“命运,像大河一样拐了个大弯”,家乡女人的眼界也随之宽了起来,朴素的村庄已容纳不了时代的向往,“响了几辈子的棒槌声难得听到,渔船、渔网,还有纺车,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先鼎观察生活有他的独到之处,在穷则思变的过程中,表现在女人身上的传统美德不会变,那就是勤俭持家。“大的攥着,小的攒着”,春节到了,“老人妇女和孩子,不再望着大河,而是望着远处的公路,专注着过往小车”。写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一句口号,没有半句套话,语言生活化,生活情感化,情感乡土化。写的是女人,很灵性,很生动。
也许女人是水做的吧,先鼎只要写到水,必写女人,而且写得那么细腻、那么动情、那么真诚、那么纯朴。“大塘,是女人的大塘,男人挑担水就走了,女人却要泡在这里,搓、捶、揉,需要很多的时光,即使水挑到缸里,舀、淘、烧、煮,还是女人。”“人们敬重大塘,某种意义上就是敬重女人。尽管女人到哪都唧唧咕咕嘻嘻哈哈,甚至受点委屈就甩鼻涕掉眼泪,但是,没有她们,大塘就不成为大塘,生活就不成为生活了。”(《大塘》)
读先鼎的文章,我被他的才气打动,更被他的静气濡染。也许与生活环境和工作性质有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以后,他一直在白湖劳改农场搞政工,然后当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的副政委。白湖是全国特大型监狱农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下属47个监区,在职民警职工4500多人。白湖虽然远离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社会,但是又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打交道,先鼎作为一名党的政工干部,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先鼎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面对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挑战,坚持发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公正执法、开拓创新”的“白湖精神”,在极其简陋的条件和环境下,创造了中国监狱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再后来,他官至安徽省监狱管理局政治部主任,依然正气一身,静气一心。我和安徽的几十位作家曾经到白湖农场、女子监狱等单位采风,先鼎主任可谓德高望重,所到之处,我都有深切的感受。
我和先鼎是朋友,又同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主席,每次在一起开会,他总是不苟言笑,又一脸和气,那两道又浓又长的眉毛,让我很羡慕。依据中国相书,男人眉毛较长,那是良相,说明他重情重义,有始有终。先鼎的确很重情义,就拿乡情来说吧,虽然离开家乡将近半个世纪了,可文章中滚动在字里行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是那样铭心刻骨,那样魂牵梦绕,那样柔肠百结。“在我的心目中,炊烟是亲切的,朴实的,或早或晚,总在袅动着祥和,舒展着宁静。”(《又见炊烟》)随着时代的进步,炊烟,却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于是牵出他的许多“乡愁”;“墩头,是村里人的希望,村里人的寄托。村里有很多条小路通向外面,这些小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蜿蜒起伏,而望归人却时常站在墩头上,手搭凉棚,任青丝、白发在晚风里飘动。”(《墩头纪事》)亲人望归,他望亲人,那墩头便镶刻在先鼎的记忆中了;先鼎在省城做官,什么没有吃过呢,但是在他心里“米面还有腊水粑粑,或许就是家乡独一无二的特产,吃着它,总让人忘不了大娘大嫂们的面容,忘不了家乡那缕缕炊烟、沟沟坎坎……”(《家乡的米面》)一点点、一件件、一缕缕,多么淳朴的乡情啊,它像墩头一样实在,像米面一样甜心,像炊烟一样缭绕……
乡情如此,亲情更是如此。“清癯的祖父,总是穿件长袍,到哪都提着个火球,再就是他的长烟袋。那根长烟袋,殷红发亮,连竹节都辨不太清,烟嘴镶着铜,烟头微翘,用铜片包裹着,底部有花纹,顶端还有个圆球,也是铜的,很像小鸟的头。”(《祖父的长烟袋》)活灵活现的描写,我想,祖父和他的长烟袋在读者心中也不会轻易抹去的。更有他的母亲,“一湖的荷叶丢在了江南,母亲的眼泪,湿了整个手帕。这时的八都湖,真的像一位母亲,很亲,那荷叶,仿佛没了往日的流欢,就那样静静地立着,浮着,任豆大的露珠,在上面滚来滚去,宛如湖的泪,正是这泪,湿润了我,更湿润了母亲那悠长悠长的思念……”(《童年的八都湖》)读这清纯如荷的文字,我的眼睛同样湿润了。
先鼎这部散文集每一篇作品都是精品,都很耐读,都很有情趣。前边说了,他有才气,更有静气。因为静气,他的心才能在喧嚣的都市中静得下来;因为静气,他的笔才能不随俗波,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向度;因为静气,他观察生活才不被万花筒般的表象所迷惑;因为静气,他才能我写我心。一切的一切,才像他家乡的那条河,静静地流淌着,漂走了岁月,漂走了美好的与痛苦的日子,然而漂不走那方水土养育的文化,漂不走作家鲜活的记忆。啊,永远的母亲河!
牧歌悦耳天地新
王亦标已经出版六本散文集了,他的创作成就在宿州市是出类拔萃的。我曾经为他的《别个一样轻盈》写过序,赞誉那本散文集“迸射出的光芒”正是他“与农人并肩而行”的思想和感情的结晶。“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尽管他读了大学,尽管他当了小官,但在岁月贫瘠的流淌过程中,他的‘灵魂没有被风化,没有被腐蚀,没有被一只比人还要饥饿的鸟儿无情地叼去。他虽然性格内向,不适张扬,他虽然高调为文,低调做人,但他却是性情中人,既走不出乡土的情结,也走不出淳朴的怀恋”。他自己在《春到溪头荠菜香》中也说:“初春的荠菜,根子是湿漉漉的,那沾有泥土。泥土养育了我的草根人生。”
一晃五年过去了,王亦标根深蒂固的草根情结没有变,他的每一本散文集都弥漫着泥土特有的芳香。他勤奋,他执着,他慎思明辨,他感情细腻,他善于用他熟悉的叙事方法和抒情笔调,唱他那悦耳的田园牧歌。“我晚于这条河流抵达这个地方。它已修炼了上千年。河流每日都是新的,我却一天天衰老。但我不会消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声和名,对于我来说,又重要又不那么重要。河水能记住它所滋养的小麦、树林、村庄、鱼群、船桨,以及往来穿梭的码头,却记不清隋炀帝——那个把它带到人世间的皇帝。它把他的脚印埋葬在了行走着的水里,不露痕迹。于是,我听到了一朵花对另一朵花的哭泣。”(《一条不曾停歇的河流》)王亦标笔下的这条河应该是那条著名的隋唐大运河了,其中通济渠泗县段的28公里水道,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活运河”。这段风景秀丽的运河故道,穿过历史烟尘,顽强地流传下来,基本保持了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宛如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廊。如今已经是世界遗产了,王亦标在讴歌“河流造就了大地上的万事万物”的同时,也感叹“在暗与亮的起承转合里,热闹和憧憬都已谢幕”。人的生命与那条人间天河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可王亦标的情感是积极乐观的,健康向上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条独特的河流,每条河流都有值得跋涉的地方”。他不断积累,不断写作,他所抒发的乡情,必将化作一朵朵浪花,跳跃在那条古老而又鲜活的运河上。
王亦标把故土的田野河流作为永不疲倦的审美对象,对新时期的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对父老乡亲有赤子般的热爱,他的心才紧紧地贴近生活,对生活中的美好才有讴歌的欲望和抒发不尽的激情。“一株麦子,一种表达,一种精神,一种热望。一块麦田,一段创造奇迹的故事,一幅分娩辉煌的图画,一首演绎壮观的乐章。一位母亲,一个勤劳的载体,一家欢乐的主题,一尊纯朴的雕像。”这是他《麦收故乡》中的一段话,其实诗人的心和人民群众贴在一起,他在故乡的麦收季节,也收获诗歌、收获散文、收获感悟、收获激情。
王亦标的散文诗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意境高远。他把诗歌和散文二者的最佳美学特点融化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点,那就是见情、见景、见思想;唯短、唯美、唯灵性。走,我们和他一起去看田野,“春天来了,田野显露出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甚至带点野性的张力。不管是何种动物植物都张扬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是何种色调色彩都散发着一种强烈的诱惑力,开花的开花,吐翠的吐翠,充满着自信和希望,充满着生机与力量。”(《走,看田野去》)家乡的美景是看不够的,“霜重露凝,一盏一盏的灯笼,高挂在深秋的枝头。色泽古朴而大气,肉质温和而透亮。孩子也来拜访,雀儿也来拜访。指指点点,唧唧喳喳。目光裹着甜蜜,一粒一粒渗透在温暖的日子里。幸福的脸庞如花儿样绽放。这时候,橘红色的薄云像带子一样划过水蓝色的天际”(《灯盏似的柿子》)他喜欢吃农家的面疙瘩,“疙瘩细小且均匀,有细碎的、碧绿的葱花和香菜浮在上面,有鸡蛋听话而又乖巧地卧在里面。活色生香,十分地开胃。我吃得满头大汗。生命中有一段轮着不期而遇的幸福,有一份可以盈握在手的温暖。”(《面疙瘩汤》)他笔下的那些老人,多么可亲、可敬,而又可爱。“乌木的杆,黄铜的锅,汉白玉的嘴,还有荷包带着穗。在那间土墙草顶、满是尘土味儿的老房子的墙根下,一拉溜蹲着七八个动作迟缓、神情木然的老人。他们半天啜一口旱烟,半晌续一句话。他们说的全是蒙了多少层尘土的事,年轻后生没人听得懂,他们是村里的活化石。一年一年过去了,平原上的风,吹老了太阳,吹老了月亮,吹老了池塘边的大柳树。在各自的人生里,把日子守成了暮色。”(《黝黑的烟袋》)
我赞赏王亦标的散文诗是新时期的田园牧歌,而王亦标也成为安徽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积累生活,也积累知识;他体验情感,也体味人生;他感悟思想,也感悟文学;他提升境界,也提炼文字。他笔下的“唯美”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灵深处像麦苗抽穗一样,和田野里的油菜、荠菜、小草一起长出来的。原野收获庄稼,生活收获真知,善良收获雅致,唯美收获玑珠。“他的文风像原野一样清新明丽,像自然一样生动活泼,像流水一样叮咚有声。那般凝练赏心悦目,那份真情沁人心脾。”这是我在《才气如雾更轻盈》中说过的话,若干年过去了,我更加坚定对他的评价。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