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学
摘 要:“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在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地掌握数学知识,压缩掉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导致学生缺乏数学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和创造性研究,这样,就放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关键词: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形成;迁移
一、经历“做”的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知识,而不能单纯用耳朵去听数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发现问题,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如《投针试验》是概率统计的模型,教师既不要提前给以暗示,也不能道出答案,而是一切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某一个理论概率”这一原理。
二、经历“猜”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展
猜想是数学教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许多伟大的数学公理、定理,往往都是先有猜想,然后加以验证,得到确定的,可以说,猜想是创造力的源泉。
比如,在学习了“边边边”和“边角边”判定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鼓勵学生观察猜想,在猜想中让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发生。
三、分享“讲”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
数学课要重视揭示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与同伴分享,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
四、感受“悟”的过程,体验知识的迁移
数学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许多问题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旧知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悟出“新知”,经历知识的迁移过程。
五、优化“用”的过程,促进能力的提升
数学新教材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由原先模仿运用转化为探索研究到运用。所以,要优化“用”知识的过程,更多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发现。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通过展示多种解题策略,从而达到共享和超越。
参考文献:
康知芳.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两则《江雪》的教学片段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1(2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