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霆
一是多临正楷贴,最好兼及魏碑。在临帖上,我主张“法古不法今”。与其临沈尹默,不如临王羲之,因为明显看出前者受后者影响,我们为求纯正,反不如追本溯源更好。小学生初临帖,最好以欧体为主,如果一开始选择颜体,没有丰厚的艺术积淀,很容易让孩子把字练糟了。据说,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的说明书,也是以欧体居多。可见这是一般人比较能够接受的书法常识。再有,以我的经验,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可以适当临一下魏碑,例如《张猛龙清颂碑》《张黑女墓志》等,因为它的骨力和间架对学生今后的运笔很有帮助。
二是多读帖,体会笔意。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临帖,还要注意读帖。二王的帖子,颜、柳的帖子,宋四家的帖子,甚至董其昌的帖子,不必也不可能是真迹,但起码买上几册影印本总是可以的,让学生自小经受笔墨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而不自知,绝对是有利有益的。很多书法家的结体和用笔都是靠这样经年累月的揣摩和体会,不是单单靠机械地临帖就可以的,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读帖的习惯。
三是留心笔墨纸砚的内在联系。笔是狼毫还是羊毫,直接影响到笔锋的舒展和收缩。墨现在不是很讲究了,课堂上大半都是一盒墨汁,也不分浓淡,但其实这也是很有分别的,有的人写字作画喜欢用宿墨,即追求某种烟雨絪緼的效果。纸不可能让学生都买荣宝斋制的宣纸,但要让他们明白笔墨相得的道理。砚的历史更悠久,什么“南端北易”,不一而足。要培养学生懂得文房四宝是个有机整体,互为影响,充满了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一点点地根植在学生心中,使毛笔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