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承霏
摘要:在纵横双向交叉比对传统路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作用的基础上,基于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广域应用,重点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现阶段新媒体环境下的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论证其是全方位覆盖潜在受众,寻求契合大众诉求路径,精准与高效宣传的新型方法与可持续增长途径,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体系变革配套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变革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自创立以来就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从来不是凭空臆想的学说,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变世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党中央新时期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亦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飞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求。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就是一幅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历史。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大众化,其前提就是必须实现理论的有效传播。
深入贯彻落实“從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人民的检验和发展,这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群众实践,成为人民的“精神武器”,与广大人民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
随着“许多基于云计算的强有力的新生代信息产品和服务”呼啸而来,新媒体广域应用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开新天地。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将为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二、新媒体的特点
具有高度互动性非线性传播特质的新媒体是“迅速改变商业模式、推进生态永续”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其带来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是打破传统媒体间桎梏达致实时便捷联动促进多元复合信息多介质传播的重大创举。基于数字化可交互性的新媒体彼此呼应相互依存构成了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全新的传播体系,以往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为受众中心模式所取代。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大众传播媒介在结构布局、技术手段、影响范围、内容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革新。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以新媒体为主体的新传播格局的逐步形成,其剧烈变化已经远远超出媒介体系和媒体格局的范围,甚至对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赋予这个社会以新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它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思维和管理革新。社会管理各个层面都在呼唤新媒体技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方面也不例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降临,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绩效逐渐引起关注。凭借其信息高速传播、广泛影响、强交互性等特征迅速成为社会大众分享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
部分学者基于新媒体的实时性、高度交互性和信息海量化的特点从受众维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构与传播,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技术作为功能延伸平台在政府与民众和社会之间建立起开放、互动、即时的资讯传播链条,却一直未深入剖析新媒体这一传播利器。只是初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运用新媒体理论作指导,尚未广泛启动新媒体技术利用模式,尚停留在简单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途径传播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现阶段多数研究者都是从语言、内容上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融合等方面来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系。且普遍局限于简单描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路径是什么,鲜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路径方面的研究。仅有少数研究者是基于传播学、特定区域组织条件下等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待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系统地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可持续路径与具体策略。
四、新媒体技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系变革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与时俱进地开始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变利用媒体观念建立健全受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广泛通过新媒体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然而,新媒体技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存在着传播途径老套、总体技术水平低、传播维度单一等顽固问题。亟待通过大数据从海量资料中发掘信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够全方位覆盖潜在受众;通过大数据挖掘寻求事物发展趋势,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够选择受众最为喜好的路径;通过利用关联分析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路径,精准与高效宣传契合大众诉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由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由一次传播到多次传播、由单一传播到多元传播、由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从议程设置到议程融合等。
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便利性、宣传推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新媒体的信息海量性,全方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新媒体的高度互动性、吸引全体民众主动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实时性,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危机管理机制。从而塑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构建新媒体新视角下多维度且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结语
“具有隐蔽有效性、较高匿名性与灵活调度性”的信息社会中新媒体言论自由度高、信息传播速度快且信息量大,引发了社会心理、生存方式和价值认同的新变化。意识形态中所蕴涵和倡导的价值观必须符合和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休戚相关。有必要巩固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切实把握受众属性维度的转变,基于海量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在复杂环境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优化传播体系,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得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时俱进地应变和创新构建与这个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众化新体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乃云.通俗理论读物出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蒋洁.教育信息云储流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4]蒋洁,陈芳,何亮亮.大数据预测的伦理困境与出路[J].图书与情报,2014(05).
[5]壮丹丽.“微时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微博”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6]黄家周.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综述[J].理论与改革,2014(03).
[7]徐旭开.浅析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4(07).
[8]朱丽颖,曾薇,曹洪滔.论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互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4(03).
[9]钮敏,唐新川.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障碍剖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14(02).
[10]魏建国.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学习论坛,2014(03).
[11]匡长福.实现“中国梦”必须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3(01).
[12]张严兮.试论意识形态对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3(16).
*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网络平台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