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丽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这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贯彻的理念。在教学《台阶》这课时,我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精神需求,学习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案例描述
上课铃响前五分钟给学生播放歌曲腾格尔的《父亲和我》。上课铃声响后关掉音乐,走上讲台,师生相互问候后,我导入课文说:从歌中我听出了父亲的艰辛,透过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到了浓浓的父爱,那么你读完小说《台阶》将理解又一位父亲的艰辛。导语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观,在整体感知文章后,再来分析人物。当我提出了:大家谈谈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按“我 父亲,因为父亲 ”说出。学生发言很踊跃:
生1:我感激父亲,因为父亲有善良的德行;
生2:我敬佩父亲,因为父亲有坚韧的毅力;
生3:我赞美父亲,因为父亲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生4:我不喜欢父亲,因为他太傻。
生5:我怜惜父亲,因为父亲一生努力却没能把地位提高。
这时学生分歧出现了。我不禁心头一动: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说:“能说说理由吗?”
生6:父亲一生就修了九级台阶,太没有价值了。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有的学生微微点头,表示赞许,有的开始窃窃私语,表示反对,形成了两个对立面。我知道生4、生5和生6的话已经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不由得精神振奋起来:教学的最佳契机来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道:“同学们,你们赞同谁的看法呢?”
生7:我反对他们说父亲傻,在那生产力低下年代里父亲有理想,有追求,并为了理想奋斗了一生。父亲有志气,父亲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我们能不赞美这种人性中的美吗?父亲用一生的精力才完成了自己的夙愿,那是社会原因,不能归结到个人身上!
生8:父亲修台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这说明他开始觉醒了,即使台阶真的修起,父亲的地位也没提高,也比起鲁迅笔下的闰土和老舍笔下的祥子(都是农民)强多了,因为这是个开始觉醒的农民!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情绪很高涨。
到这里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做小结:父亲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理想,他有毅力。这时我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父亲是伟大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我引导学生又品读文章的最后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通过读让学生意识到作者也意识到了父亲精神幻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用句号结尾。继续探讨这句平淡而冷静的话的体会与认识。
生1: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奋斗,要奋斗就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生2:奋斗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一生。
这时学生对父亲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又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总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个普通人物,他们不耀眼、不精彩,没有值得佩服的地方。学习了这篇文章,深深懂得从艰难酸楚中走来的父亲虽然他们的愿望极为普通,他们的理想也很渺小,但他们的血管中同样流淌着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这恰是撑起家庭辉煌的砥柱。
到这里父亲的形象就完整了,重要的是这堂课学生通过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了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反思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应该知道德行与善良的心灵比任何学问或文字都重要,要把他的主要工作放在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它具有一种正当的心情上面。如果没有这一点,不能排除不良的与邪恶的习惯,那么,文字、科学以及教育上的其他一切成就都没有用处,就只能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坏,更危险而已。”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最前沿的教师,更是承担着此重要任务。德育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把握一切可能的机会。我们应该做到:
(一)教学价值定位
这点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台阶》以及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定位。如果教材的价值定位不准的话,《台阶》就成了嘲讽底层劳动人民的反面教材。当学生表示:“我不做父亲那样善良的人,他们根本就是傻子。”这不能怪孩子们。我们在讲《台阶》时,就很容易把“父亲”讲成一个悲剧人物。这似乎很正常,因为父亲身上确实有许多悲剧因素。但我认为,这些悲剧因素并不能证明父亲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我们对其“可悲”之处的强调方法不恰当,就完全有可能引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负面思考,严重的甚至可能使学生鄙视劳动和轻视底层劳动者。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对人生认识不够成熟,很容易让教育走向相反的方向,让他们失去理想斗志。
父亲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既是物质家园,也是精神家园。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农民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树立理想并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二)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語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然而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的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当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提出质疑时,我没有武断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最终找到了父亲这样后果的根源,又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以获得人生有益的启示,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