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文学《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之对比

2015-05-30 20:43张静瑶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蝇王鲁滨逊漂流记对比研究

摘要 《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都是英国著名的荒岛文学题材作品,描述了荒岛历险的各种故事。本文阐述了荒岛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从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表现两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荒岛文学 对比研究 《鲁滨逊漂流记》 《蝇王》

引语

在英国文学史上,有一种独特的小说题材,作品的主人公被放置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远离人类文明,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依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这类小说充满冒险、探索等元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出人类对自然和陌生地域的文明征服与改造,着力于挖掘深层次人性和特定的时代精神。这就是英国荒岛文学。

一 荒岛文学的起源

荒岛文学通常会以海上的沉船事件作为故事的起因,然后就故事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经受的曲折磨难展开一系列的叙述。荒岛文学的作者把荒岛作为特定的故事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阅读荒岛类文学作品,要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视角去感悟,体会人类在自然面前百折不挠、勇敢向前的精神和作者努力进取的乐观态度。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荒岛文学以独特的选材视角、新奇的故事情节、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获得了读者们的普遍赞誉,在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荒岛文学起源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形成背景与英伦三岛的地理环境、殖民发展以及冒险精神密不可分。从16世纪末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从19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20世纪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作品使“荒岛”成为英国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题。荒岛文学把“荒岛”作为载体和手段,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是寻求改造社会的方法,或是宣传作者的政治观点,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

在众多的荒岛文学作品中,《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都是跨越时空的代表作。虽然相隔两个多世纪,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都吸引并感染了每一位读者。

二 《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相似特征的对比研究

1 女性形象的严重缺失

《蝇王》中的叙事背景比现实中的时代超前。作者假设故事发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核战争,一群英国男孩在疏散途中遭遇飞机失事而迫降荒岛,为了生存逐渐暴露出人性中“恶”的一面,摒弃文明、野蛮杀戮,沦为了一群“小野兽”。《蝇王》承袭了英国荒岛小说的传统,发挥极致,将女性角色彻底排除在外,清一色的英国男童。通过小说描述,我们从侧面了解到:皮基年幼丧父,是由开糖果店的姨妈带大的;拉尔夫的父亲是名海军军官,他在儿子5岁时就开始教他游泳。但是,关于孩子们的母亲,是离异、被弃还是死亡,小说从未提及。失去女性的约束,男人更加接近本性的真实,邪恶的天性暴露无疑。小说中唯一带有雌性特征的母猪,也被他们疯狂而又残忍的杀戮。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在海难中逃生,在偏僻的孤岛独自生存,最终获救回国的故事。作者生动地刻画出了鲁滨逊、“星期五”和“老船长”等一系列人物,他们或积极向上、不屈不挠,或淳樸善良、忠诚可靠,但惟独缺少了对女性的描述和赞美。具备坚强乐观、吃苦耐劳等诸多优点的鲁滨逊,母亲对他的影响和教育肯定匪浅,但作者只在小说开头中简单提到,“1632年,我出生于约克城的一户好人家”、“父亲移居到约克城并在这里娶了我母亲,我母亲的娘家姓鲁滨逊,是本城的大户。”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描述。小说中另外一个“女性形象”,是一只被赶进“花园”、最终被屠宰的母山羊,也暗喻着女性任凭男性宰割的卑微和弱小。

通过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部小说中,“女性形象”被极度弱化,充分显示出在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

2 现实主义的深刻体现

《蝇王》的出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西方冷战愈发激烈的时期。战争带来的强烈恐惧尚未消弭,人人都感觉到了自身命运的岌岌可危。从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孩子迫降荒岛,孤立无援,为了谋求生存继而相互残杀的故事。事实上,荒岛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孩子们分裂的几个群体正是社会上不同势力派别的化身。在小说中,野蛮完全抹杀了文明。拉尔夫象征民主的海螺碎了,皮基象征科学的眼镜被夺去了,人性的恶暴露无遗,这让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蝇王》之所以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滨逊漂流记》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作者采用回忆录式的写实手法,成功塑造了英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一个真正“资产者”的现实主义形象,为读者再现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风貌。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人物是虚构出来的,但是从现实意义来说,鲁滨逊具备典型的现实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尤其是当这部小说在1719年发表时,许多读者都以为是一位航海历险者的个人传记,充分证明《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主义魅力。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看似虚构的两个荒岛故事,却都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涵,生动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情况。

3 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蝇王》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蝇王》中的人物拉尔夫文明智慧,提倡建章立制,获得了孩子们的拥戴,成为“领袖”,是普通人的代表,常识的象征。带着一副眼镜的皮基,聪明狡黠,能够根据形势给拉尔夫以合理的建议,却因懦弱的性格得不到其他孩子的接纳和尊重,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西蒙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他对很多事情有“先知”,甘于自我牺牲,是真理的象征。与真理相对的则是万恶的“蝇王”,象征着人性之恶。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热爱冒险、勤劳乐观,面对绝境,不屈服、不气馁,依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成为小岛的支配者和拥有者。这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象征,他们处于创业上升时期,一心想做殖民者,开拓新领地。鲁滨逊用火枪和《圣经》驯化野人“星期五”的过程,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用物质、精神文明征服殖民地的缩影。

《蝇王》中,作者利用不同的人物象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步步阐述了人性的邪恶本质,揭示出了现代社会战争的罪恶根源。《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依靠大自然,征服荒岛,成为它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就是讴歌了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勇于创业的精神。

三 《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差异表现的对比研究

1 不同的虚实表现手法

荒岛作为一种虚实相结合的产物出现于荒岛文学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其文学形象的虚构和取材的实在性结合。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生活了28年,这显然运用了夸张手法。相对于现实社会,荒岛是虚幻的,但是生活在荒岛上的人物是真实的,无论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或是《蝇王》中的那群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原型,产生强烈的共鸣。

《蝇王》描述的也是一个关于荒岛的故事。但是,这个岛已经失去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岛屿或其他荒岛文学所描述岛屿的真实性了。首先,这个岛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其次,《蝇王》的主人公们生活在一个假想的未来时间;另外,虚实的表现手法也体现在《蝇王》的故事情节上。孩子们进入荒岛和离开荒岛的剧情是空的,作者只是淡淡地掠过。作者把写实的重点部分放在了描写主人公们在荒岛上的内心活动、思想变化和行为举止等方面。

2 此“三部曲”非彼“三部曲”

众所周知,“荒岛文学”中,就故事发生的场景而言,这些小说都把荒岛作为故事发生的场地,这就成为了“荒岛文学”的特殊标志;就情节而言,主人翁都是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原因流落荒岛,历经磨难,最后被救助回归“文明社会”。这样的三部曲构成了荒岛小说的主要情节。

但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戈尔丁的《蝇王》这两部小说中,此“三部曲”绝对不是之前的荒岛“三部曲”。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的故事情节大不相同。虽然都是英国人住在岛上,两百年前,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野人,救出星期五,启蒙星期五,在岛上建立了一个文明小社会;《蝇王》中的孩子们在岛上生活之后,选举首领、把“海螺”作为民主权利的象征,也建立了一个文明小社会。到目前为止,似乎显示戈尔丁仍然按照以前荒岛小说的类型塑造了一个理性的社会。不过,戈尔丁并没有陷入以前的刻板印象,小说的情节没有沿着前辈们的老路发展,而是朝着与以前小说相反的方向前进。在饥饿和恐惧的驱动下,孩子们很快分裂成对立的派别,小岛陷入了社会危机。由于代表“善”的拉尔夫实力薄弱,而孩子们绝大多数是效忠杰克为首的邪恶,其潜在的“恶”,使他们暴露出更加凶残的本性,西蒙和皮基先后被杀害,拉爾夫也险遭杰克的毒手,充分证明了现代社会赋予的文明和理性抵不过原始的冲动和野性。虽然戈尔丁笔下的孩子最终像以前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被过往船只救助回归人类社会,但这些孩子的命运与其他荒岛小说的主角很不同。鲁滨逊返回的是“光荣革命”后和平与繁荣的社会,《蝇王》中的孩子们回到的是未来人类世界的核战争。

3 迥异的故事主人公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年轻资产阶级代表,家境殷实,热爱冒险。在一次航海过程中不幸遭遇风暴,全船覆没,只有他幸存流落到一个小岛。面对绝境,鲁滨逊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岛上建立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小社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正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代表。鲁滨逊还是一个具有优秀劳动品质的成人,虽然之前的身份是商人、农场主,但是流落到小岛之后,就只是一个受难者。为了生存,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大胆开拓。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笛福毫不吝啬地歌颂了鲁滨逊与大自然的斗争,表达了只要热爱劳动,凭借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任何奇迹。

然而,在《蝇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6到12岁的孩子。这群孩子原本天真无邪,没有受到世故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迫降小岛后,孩子们自发组织民主选举,并且照章行事,充分显示了他们不仅有童年的纯真,并且具有一定的成人思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内心之“恶”逐渐暴露,从文明世界走来的这些小天使将很快恢复成原来的野蛮人。戈尔丁认为,邪恶人性的存在,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一般情况下,它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掩盖在文明的礼服之下,不易发现。但是,一旦剥去文明的外衣,它就会现出原形。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人类堕落的轨迹,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性的“恶”。

结语

如上所述,两部荒岛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境遇和最终结局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明显差异,这与小说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世界观等因素密不可分。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更符合传统意义上荒岛文学的特征,而《蝇王》则在沿袭荒岛文学特征的同时,独有一番新意。

参考文献:

[1] 魏颖超:《论英国荒岛文学源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 丹尼尔·笛福,王慧君译:《鲁宾逊漂流记》,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静瑶,邢台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蝇王鲁滨逊漂流记对比研究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恶童日记》与《蝇王》比较研究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