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12-01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无数灿烂的优秀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标准,完整的礼仪规范,良好的文明素养。现代社会科技昌达,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良好的文明素养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直接反映,是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升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明素养”涵义浅探
“素”本为白色的绢,进而引发为“白色”,引申为本色,本性;“养”意为“修养”、“培养”之意。“素养”意为通过修习平时所形成的修养。“文明”一词的含义模糊而丰富,有文采、文藻、开朗、明智的意思。综上所述,文明素养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团体、小至个人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一种状态和程度,是个人或群体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志。
二、中职生文明素养的现状
中职生的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喜忧参半。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发展,招生形势有所好转,生源素质有所提高,当然文明素养整体上有所提升。
忧的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不足,偏见,甚至错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职招生仍面临诸多困难,生源的整体素质不高,个体参差不齐。
二是中学阶段不少学生由于成绩不好等多种因素被教师边缘化,甚至被遗忘,加之中考的挫败,极大的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少数学生会模糊荣辱观念,淡化集体观念,颠倒是非观念,有的甚至视文明的行为,高雅的举止为异类等,这些都给文明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是中职特殊学生多。众所周知,对于学生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初步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无不受到父母的影响。特别是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更会主动通过观察家人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然而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缺乏的,尤其是情感的缺失。因为父母与子女间的特有的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血缘关系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
四是教育的功利性也极大地影响了文明素养的提升。当前教育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重知识,重考试成绩,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存在,文明素养教育自然也在忽视之列。
三、文明素养从养成教育开始
(一)养成教育释义
养者,谓之培也,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由此可见养成教育之重要。
(二)破除认识误区
说到养成教育,我们自然想到这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应做的工作,现在“树”已碗粗,已然定型,还谈什么养成教育。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教育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知识爆炸,信息海量,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人们必须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就成了必然的需求,教育具有了终身性的特点,养成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定然具有教育的这一特点。试想文明素养养而未成,就应继续养成。古人就知道“炳烛之明”的道理,何况今人。
(三)进行养成教育,提升文明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⒈加强课程建设,凸显养成教育的地位
课程是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与规定。将养成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予以实施,这将增强教学过程管理的计划性和规范性,可为文明素养提供制度保证。
其实,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十分重视:2013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通知》,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3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等。
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在开设与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以提升文明素养为落脚点的课程则更具灵活性,比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在课程开设上更具有自主权。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现代礼仪》《公共艺术》等课程的开设。
除了以上显性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地方教材等隐性课程的开发、开设,对文明素养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构建立体网络,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加强养成教育,提升文明素养,其涵盖的内容不是单项的,方法不是单一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因此需要开动脑筋,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活动渠道。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动机制,重点在学校,配合在家庭,评价在社会,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又如课堂、一日常规、活动三大模块的学校养成教育立体网络。一是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二是加强一日常规的管理,建立检查、反馈、跟踪的机制,在一日常规中发现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效;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例如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沐浴文学的气息,深味文学的内涵,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文学的触角深触到人的精神世界,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例如积极开展“文明风采”大赛,“寻找身边的美丽”,拍摄微视频,记录身边美好场景,传递正能量。
3.建立探索评价机制,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养成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其过程是长期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养成教育的检测和促进。首先要摸清情况,建立学生文明素养的学情档案。二是跟踪培养,做好形成性评价,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筑文明素养之高台,应起于养成教育之垒土,就让我们做学生成长的筑台运土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