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慧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化背景分析
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复兴。“复兴”,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就是指中华衰落的传统文化再兴盛起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曾经在历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而今天,我们要抓住时机,共同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再次走向兴盛,这个合适的时机便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可谓“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很多机遇,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为我们带来了冲击,大量的外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从而导致债务危机,同时环境问题也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经济上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会对其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各国人民都要承受它暴风雨般的洗礼。然而,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化解危机,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成为了学者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体现在国家,也体现在每一个小城市里,体现在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以辽宁锦州地区为例,传统文化在近十年来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大有复兴之象。
二、锦州地区文化背景分析
1、文化种类
锦州是辽宁西部的中心城市,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唐虞置冀州开始,经历了24朝、14国、9个民族的统治。它和中原一样,有5000年的光辉历史。因为它是汉族和东北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地区,所以它既有汉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又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五光十色的文化。因此其传统文化根基比较深厚,种类也相对繁多。例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书法、绘画、篆刻、黑山二人转、高跷、木偶戏、满族民间刺绣等,都是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项目。
2、文化历史
义县的万佛堂魏碑书法精密遒丽,尤为工巧,为北魏碑刻上品。康有为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可见此碑之钦奇。这是锦州篆刻文化的历史瑰宝。
关于书法,辽太子耶律倍,根据汉字的特点,组织契丹贵族和汉族知识分子造出了契丹文字。以耶律倍为首的契丹贵族对汉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书法遒劲,兼有隶书笔意。到了明清时期,锦州地区在书法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锦州的官员中,出现了李浚、宋鉴、宋之炫等书法名家。他们的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正楷,在辽西乃至关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锦州的剪纸艺术在清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官宦富豪等人家多请民间高手,剪成各种窗人、窗花、飞禽走兽等吉祥之物贴在窗纸上。光绪年间,著名画匠赵子华就是当时锦州最著名的剪纸高手。
锦州的木偶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之一。它于1949年传入锦州,虽然历史不如其他文化悠久,但其发展速度以及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于锦州其它的文化。1953年,中央文化部把锦州木偶队调至北京,以锦州木偶队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由此可见其优秀之处。
三、锦州地区经济发展对文化的促进
自2004年起,锦州开始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也是锦州市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以建设辽西区域城市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和“开放牵动”三大战略,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截止至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1.9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6%-16.5%。这一年锦州市又提出“三年大变样、十年大振兴”的奋斗目标,努力抓住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自2008年起,国民经济开始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以2013年为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8.5亿元。
2004-2013年间,锦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在对外贸易这一部分就能够得到体现。2004-2005这两年间,锦州的对外贸易主要以进出口为主,与外商的合作并不多,2004年,全年新签合同仅为30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到了2006年,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实现92336万美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新签合同金额88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8%。自2006年起,锦州市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已于世界93个国家和国内地区建立了联系。2007-2013年间,锦州的对外经济呈快速的增长趋势,仅2008年一年,实际利用外资就达到了310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4.2%。
四、锦州地区复兴之路的探索及问题
近十年来,随着锦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锦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开始了复兴。由于战乱和政策等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锦州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有些甚至濒临失传。后来虽然逐渐得到改善,但在2004年以前,锦州的文化活动类型还是较为单一,多以文化演出、戏剧等为主,且多数市民无法参与,没有真正的达到丰富人民生活的目的。
从2004年开始,锦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视,先后举办了剪纸艺术展、绘画艺术展等,自此,锦州的传统文化逐步走向复兴的道路。此时政府已经意识到,想复兴传统文化就要贴近群众,活跃基层的文化生活,才能推动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开始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例如每年举办京剧票友演唱会、传统大秧歌、高跷秧歌汇演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互动,2008年,举办了国际民间文化节,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起到了文化之间交流与沟通的作用。
除了在有形的文化项目上作出的努力之外,锦州政府还加强了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北镇的广宁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城派东北大鼓、满族民间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山二人转老艺人李秀媛、木偶团团长王娜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辽西木偶、满族刺绣、锦州撕纸和面塑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应邀赴俄罗斯5个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展示活动,逐步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有些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不仅面临经济方面的挑战,也同时面临文化安全的威胁。西方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变得淡薄,中国文化遭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根据笔者对锦州地区近十年来传统文化发展的情况研究来看,人们的思想领域的确有过波动、动摇甚至出现了前文提到的民族虚无感,但是有些事物看似光鲜亮丽,实际并不适合自己,就如西方的文化。例如曾经在锦州兴盛一时的洋快餐,最初需要排队用餐,几年之后就门可罗雀。不是因为味道变了,而是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迷失之后又清醒过来,通过自己的判断力选择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已经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不是可以轻易撼动的。
五、振兴传统文化的对策
根据笔者对锦州传统文化复兴问题的研究调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锦州地区的文化复兴道路是光明的,以小见大,我们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之路也会逐渐步入佳境。虽然有学者对文化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忧,但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依旧是光明的。也许前进的过程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就一定会复兴我们的优秀文化,并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1、和而不同,保持自身特色
锦州地区的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无论是有形的文化项目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都是锦州地区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点。为了将自身的特色发扬光大,锦州政府在大力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的同时可以开设特色文化培训班,以社区为单位,根据本地居民的兴趣,开设二人转培训班,剪纸、刺绣培训班等,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保护传承了特色传统文化。
一个地区乃至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人民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失去了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消失,均由其民族文化的消失开始的,锦州地区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有着显著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特色。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谐、包容,这些宝贵的遗赠,我们在文化复兴的路途中要不遗余力地予以继承、保护和发扬光大,绝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将其遗忘、丢失。否则,就要失去自我。
2、加强交流,丰富文化内容
如果仅仅是强调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梳理和推崇,而不在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其结果只能是文化上的闭关自守,走向文化保守主义,从而导致本地文化的衰落。因此,复兴中的锦州地区传统文化不但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还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百家之长、集八方精义,积极学习和借鉴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是促进文化繁荣、复兴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不应该担心,糅合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地方传统文化会丢失其本质和特色而蜕变为一种陌生的、西方化的产品。当然,锦州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能生气勃勃,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进而成为民族的灵魂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3、尊重多元,建设繁荣锦州
世界是多彩的,文化是多元的。如同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站在世界的大角度看,与文化多元化同时并存的还有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在这种态势下,放弃固有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就是放弃对世界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复兴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复兴锦州的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锦州地区的文明历史悠久,要推动锦州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生,一定要全面认识本地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增强本地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建设繁荣的锦州。(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锦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锦州地方志[G].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2014.
[2] 钟永圣.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 蒋怡.文化全球背景下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D].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4] 周桂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施行者[D].人民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