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策略

2015-05-30 01:57张健珍
东方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张健珍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介绍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对“本文”内涵较为准确、深入地感悟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在介绍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呈现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呈现背景资料的策略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景资料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情结和文思,是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的呈现。解读文本,自然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目的、创作风格、文化历史背景、写作背景等,适当的引入背景资料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呈现文本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正确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因背景资料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厚实。

一、背景资料引入应遵循的原则

1、适当性原则。“适当”即适合教学实际,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及文本特点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引入的“度”。首先,要适时,背景资料的引入要巧妙抓住时机,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有针对性地引入背景资料,自然水到渠成,大雪无痕。其次,要适量,选用的材料不是多多益善,要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控制好数量,适量就好。若是太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是太多,又会喧宾夺主。最后,要适合,选用的材料要与特定的文本解读密切相关,要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本意。

2、灵活性原则。背景资料的引入是我们“知人论世”的前提,但是面对丰富的背景资料,教师要权衡利弊,把背景资料自然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既可因势插入,也可开头引入;既可鲜活引征,也可直陈式介绍;有的只需要介绍作者,有的只需要介绍背景,有的作者、写作背景都需要介绍……需不需要,教师要灵活掌握,比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根据文本的内容就需要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历史事件,就不可能感受到侵略战争的罪恶,也不能领略作者的远见卓识。

3、情感性原则。背景资料关乎时代社会,关乎人与生命,关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根据根据文本需要,用富有情感和灵性的语言来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所蕴含的的情感、文化等多元要素,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让背景资料成为思想情感的延伸点,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兴奋点。

二、背景资料的引入策略

正所谓:“红花最艳,但须绿叶衬。”背景资料虽然是绿叶,但却意义非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只有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才能读懂课文,不了解难免会曲解文学作品的思想。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入背景资料呢?

(一)课首引入,唤醒阅读期待

教师如能在新课开始之际,利用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及情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期待。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入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时,一定要对背景资料加工、重组和整合,使之既能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情趣盎然,让学生进入轻松求知、自由探究的境界。

例如,笔者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边出示“贝多芬雕像”,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边用深情的话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维也纳许多家庭摆设的钢琴上,都有一尊半身小人像,头发蓬松,金刚怒目,他就是出生于德国波恩,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的有‘乐圣之称的鲁德维·凡·贝多芬,他一生孤独、耳疾缠身,甚至在全聋的情况下度过了下半生。但在悠悠音乐史中,他是顶天立地的。他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更是成为人类团结的颂歌。”这样介绍背景资料,话语不多,但内涵厚实,情感丰富。睿智的话语,真情的呼唤,直击学生的心灵,激荡每一位学生的灵魂,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课中引入,透彻理解文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引入背景资料,让鲜活的语文资源与经典文本相交融,可以使文本内容更加丰满详实,易于学生透彻理解,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例如,在讲授《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有大量的背景知识,若是处理不当就会蜻蜓点水或喧宾夺主。该文的背景资料宜用串珠的方式。第一段的“巨星”“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介绍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人们中间,引起人们思想变化,第八段“他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介绍伏尔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一生,第十一段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介绍伏尔泰智慧而有成就的一面。串珠的方式让分散于文中的几处“本文”有了依托,大大丰富了阅读信息。

(三)课尾加载,拓展文本空间

在教学结束时补充背景资料,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意,理解文本,品味文本。笔者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找出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一是“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二是“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三是“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有幸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接着插入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在挚友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之后几个小时后,悲壮地倒在了敌人的枪声下,年僅47岁……然后把他们组成一个专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的背景资料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总之,背景资料虽不起眼,却不可等闲视之。重视开发,巧妙运用,将读文与读人融为一体,使学生对作者、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直接与作者、与作品对话的欲望,无疑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自然会变得更加厚实、扎实、丰实。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伟杰,《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2013

[3]叶鼎娟,《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介绍之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

[4]孙灿根,《论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合理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