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献分析

2015-05-30 00:13徐辉
今日财富 2015年35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金融学

摘 要:以2001—2015年中国知网(CNKI)总库收录的183篇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时间分布、学科分布、期刊分布、内容分布、研究方法和作者单位及其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述评。研究发现:我国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总体上逐年递增;将研究内容概括成学科发展和目标定位、培养层次和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等五个方面。最后,概括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学;金融人才培养;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金融学专业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不论专业开设院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迅速增加,但金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存在金融人才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相当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称心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是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思想理念保守落后;二是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教学水平差距很大,学科定位不科学,培养层次不明确,造成技术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比例不合理;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评指标过于单一,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完善不系统。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促使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逐渐成为国内金融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文献样本与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金融人才培养相关文献,排除非研究性文章(报告、摘要、调查)及与本文主题不相符文章等无效文献,随后根据论文摘要和全文内容逐篇分析,最终筛选出183篇样本文献。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一种从文献外部特征出发的定量分析方法,常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对分析文献的分布结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而内容分析法利用文字数据分析方法处理各篇章内部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得出的结论偏重逻辑规律,是一个从内容主题出发的定性为主的分析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著作、期刊等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或研究人员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评述。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客观分析和评价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深刻的外延性探究,阐述和揭示文献的数量特征、内在逻辑及变化规律,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领域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发展状况。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1.时间分布

对183篇文章样本进行时间统计,图1表示2001—2015年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文献的逐年统计结果。根据金融人才培养文献数量随时间序列而增加的趋势,将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9)是萌芽期,所发表的论文约占文献总量的28.9%。该阶段尽管文献为数不多,但每篇文章质量都比较高,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刻的研究,对我国在新世纪初的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阶段(2010—2011)是发展期,这两年分别发表文章占全部文献量的22.5%。阅读这一阶段的文章发现,金融人才培养研究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方面,而是把注意力聚焦在课程设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甚至,有些学者已经开始深入关注金融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相关问题。第三阶段(2012—2015)是成熟期,论文数量占全部文献量的48.6%。这一时期中,金融人才培养研究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互联网金融、金融与农业、金融与保险、金融与汽车行业等方面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文献也有发表,表明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研究广度不断延伸和深化。

2.学科和研究方法分布

从学科角度划分,2001—2015年国内有关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文献分布在24个学科领域,可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已广泛遍布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包括农林经济、计算机科学、汽车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在内的自然科学。根据学科分布统计数据看,文献在各学科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金融学、高等教育和保险这三个学科,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最多。统计发现,国内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者从多个学科角度探讨了相应领域内的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值得说明的是,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分别是银行、证券投资和保险,分析本文所梳理的样本文献可以观察到,保险、投资、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文章也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对文献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是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分别占到全部样本文献的51.7%、26.6%和16.8%。

3.内容分布

从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看,培养层次和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重点领域,文章数量分别为41篇、48篇和23篇。此外,部分作者还关注金融人才培养创新与改革、金融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问题等。

(1)培养层次和目标定位。面对新的金融形势和日益严峻的高等教育挑战,中国金融学教育界和学术界对金融学科建设及金融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国内金融学教育界关于金融学专业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逐步达成共识,认为金融学本科应该培养掌握并运用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较强的数学功底、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具备广阔的视野,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实践型通才,此外,不能忽视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金融学硕士应具有国际视角,懂法律、经济、会计、管理等,具备宏观经济分析和判断能力和微观金融活动决策和操作能力的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金融学博士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及理论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独立从事基础性和前瞻性科研创新活动。

(2)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我国现有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等几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方式来看我国的金融教育事业,我国金融学科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但是,我国众多高校金融类专业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教学体系依然落后。为此,应转变金融人才培养观念,真正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讲授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发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提高总结归纳能力及语言运用表达能力。采取体验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坚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搭建现代金融教学平台,实现多渠道、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金融学专业必须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基于此创新培养机制与教学方式,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并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不断完善的经济运行环境和金融体系需要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不断推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育方法培养经济分析能力、金融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为了完善金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以金融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体系。校企联合培养、发挥协同效应,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培养出实用型的金融人才。金融学教学应将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培养模式和双证书培养模式,采用案例教学和实验室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出色的宏观经济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和优秀的金融活动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迅速作出科学金融决策,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高效的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化视野、外语交流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储敏伟. 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雨露.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10(1):13-17.

[3]李佳颐,宋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87-88.

[4]许一帆.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15-17.

[5]曾康霖,刘玉平.再论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3):5-14.

作者简介:徐辉(1991- ),男,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组织变革、企业转型。

项目资助: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重大委托项目(14AWTJ01-12)。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金融学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情景模拟法在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