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玲
摘 要: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传媒科技的进步,人与信息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但是,各种信息通过大众传媒袭来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就伊斯兰传统文化而言,这种精神信仰正在民族社区内部慢慢弱化,为了挽救这种危机,在民族社区内部催生出了许多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回族经堂教育,希冀通过这种传播形式,使更多的人重新建立或增强自己的伊斯兰信仰。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青海省西宁市某现代民间回族经堂进行研究,试图通过传播学理论了解它们如何通过这种经堂教育传播宗教信仰文化及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伊斯兰教信仰;民间经堂;组织传播;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16-02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经堂教育”、“伊斯兰教”的文章类别,多为民族学、宗教学,表明学界目前通过传播学来研究现代回族经堂教育几乎是没有的。关于经堂教育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得知,多以研究传统经堂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变迁为主,如兰州大学丁士仁的《中国经堂教育溯源》,兰州大学马海龙的《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传统经堂教育的变迁》。以组织传播理论,研究高校的传播活动或企业的传播活动的论文是常见的,如安徽大学周慧《组织传播视域下的高校新闻传播活动研究》。针对少数民族经堂教育的案例来做研究,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因为目前兴起的民间现代回族经堂也属于一个组织系统,通过自己的传播方式营造良好的信仰环境,不断提升地区穆斯林的信仰意识。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田野调查的形式对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社区进行分析,采用组织传播学理论来解读传播内容,深度了解现代民间经堂教育传播模式,分析其传播中的社会功能、传播效果。期望此研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教育问题,也为整个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提供例证。
一、传统经堂教育的发展传播
传统的经堂教育指的是在清真寺中传播的一种宗教教育形式,只在清真寺这一特定场所进行,因为清真寺是穆斯林得以聚合在一起的地方,以清真寺为标志,逐渐形成了穆斯林的家园文化。经堂中的教师多以寺中的阿訇为主,或者由清真寺聘请相关的老师来讲经。伊斯兰教传统经堂教育兴起于明末清初时期,由陕西渭城人胡登洲一手创办[1]。他兴办经学,以培养伊斯兰教宗教人才为宗旨,当时的经堂教育即是传承伊斯兰教信仰的一种具体的方式,也是保护伊斯兰教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自胡登洲之后,各地穆斯林不断兴办经堂教育,从而还延伸出了很多的回族经堂教育学派,有山东学派、陕西学派、云南学派、河州学派等,推动了回族经堂教育的发展,也对信仰传承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从历史来看,经堂教育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当时明朝闭关锁国导致的,这使得中亚的伊斯兰传教者无法进入中国腹地,导致教职人员匮乏。而当时回族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其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如何在汉文化环境中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成为当时穆斯林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指出,“散居者意识是由受歧视与受排挤的经历而构成的”,而这种经历还包括共同的漂泊、苦难、调适和抵抗。这种相同的历史、文化与相同的背景和遭遇就成为回族人推动经堂教育的重要因素。明朝末年,经堂教育首先在陕西倡导推行,后来由河南、山东逐渐推广到全国,以后尤以甘、青、宁地区最为盛行[2]。也就是说,传统回族经堂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因宗教知识贫乏而导致信仰危机才不断产生发展传播的。就现代不断发展起来的民间回族经堂来看,这种经堂教育的兴起主要是为了避免受到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的侵扰,导致信仰弱化、传播正确信仰价值观及为一些迫切想要回归信仰的穆斯林提供一个重新学习和开始的场所。
二、现代民间回族经堂教育
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社区以东关清真大寺围寺逐渐形成,这里基本居住着西宁市世代回族群体,从地缘上讲这里也是伊斯兰教传统文化最富集的地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目前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人口约359138人,占全市人口的16.26%[3]。
不同于清真寺中的经堂教育,现在更多的民间穆斯林开始创建学习班来传播宗教知识。现代民间回族经堂较传统经堂而言,不再是专门培养宗教人员,他们来到这里除了学习宗教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灵的安宁。这类经堂教育从招收的学员层次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从传播模式上来看,更加趋于现代教学模式。虽然民间回族经堂教育较之规模与专门的阿拉伯语学员来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特有的这种自发性对于更多的穆斯林群体来说,有利于信仰知识的传播。
1.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传播内容
通过对研究场域的观察得知,民间经堂学习是分阶段进行,以掌握的宗教信仰知识的好坏逐级考试升学,传播内容看似都不相同其实都包括宗教常识、圣训、信仰。所有班级大致分为初级字母班、古兰经学习班、词法、语法班。第一阶段主要学习阿拉伯语字母、圣训、信仰常识;第二阶段是古兰经分章节的诵读练习;第三阶段正式开始系统的学习阿拉伯语,包括词法、语法,单词的背诵,深入学习信仰知识、圣训集等。若按学时来算,系统完成全部课程并获得毕业资格需3年左右,相当于在一个非正式的教育系统中完成了初中学业过程。
2.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学员层次
从年龄看,目前已知的民间经堂中学员年龄跨度非常大,儿童、青年、中年、老年都在同一个班级进行学习。从学历来看,经堂中学员的学历程度几乎都呈现低学历趋势,年长者多是小学文化水平,中、青年多以初高中学历居多。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小的学员,如儿童、青少年,基本是因辍学来到经堂接受宗教信仰教育的孩子。还有就是偶尔会在寒暑假期间,有在读大学生来经堂进行宗教信仰的学习。
3.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西宁市部分初具规模的民间经堂教育中,基本师资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学历层次普遍为本科,这部分群体遵循伊斯兰教“敬主、爱人”的核心思想,志愿加入传播伊斯兰教信仰的行列,为目前民间经堂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三、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特点
1.单步式传播
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学习,笔者认为整个学习过程基本处于单步式的组织传播模式,以经堂教育作为重要传播场所,对于缺乏伊斯兰教知识及迫切需要获得精神信仰的人群以单纯性的灌输知识为主。这种一对一的传播能够迅速将信息传播给学员,因为学员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准备接收老师所要传递的讯息的。在学习过程中较少存在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2.传播具有象征性
在组织中,我们都利用自己或其他人所传播的信息来判断形势。因为我们对一致性的信号非常敏感,特别是对来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人所发出的信号[4]。作为经堂中的老师,他们会通过一切的言谈举止传递信息,从而表明什么是需要注意的东西,这种方式能使学员以特定方式看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某些问题。例如从教师的穿着来看,女性教师都会带头巾,不露头发,穿长袖长裤的衣服,避免裸露。这些细节就是一种象征性行为,通过老师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学员逐渐注意自己的着装。
3.促进纵向传播中的下行传播
对于经堂教育所要传播的信仰知识,都是自上而下通过教师传递给学员。主要的传播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和所要完成的作业的说明,经堂教育的理念、目标以及社会作用。这种通过教师不断进行下行传播的方式能够促进学员不断了解伊斯兰信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一种以教育、灌输、说服为主要手段的传播活动。
四、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传播效果
民间经堂教育对于传播宗教信仰文化是有一定作用的,通过现代化的系统学习,不论从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了一定的认知。虽然这种单向传播较为单一、枯燥,但对内心深处是一种洗礼和净化的过程。
从认知层面看,单向的传播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学员能够不断加深记忆理解,通过重复讲解,在精神和情感上对个人的信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坚守;从学员的心理层面来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影响,使学员转变学习态度,从精神上劝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从行为来看,通过经堂学习后,从着装、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很多学员从最开始在信仰上的迷茫到最后逐渐认可自己、坚信自己内心的信仰,从而开始与以往不同的新生活。
五、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社会功能
民间经堂教育主要发挥着文化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作为宗教信仰的传承更需继承和发扬,伊斯兰教不仅仅是宗教,更是众多穆斯林信众的精神力量。而经堂是传授信仰知识的场所,也是通过学习宗教常识不断完善自我、传承文化的过程。宗教信仰知识的学习和回族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教律,规范自身行为变得更为重要。从点滴间积累、约束,将这种宗教信仰文化得以传递下去。
六、总 结
人类必将走向生命完结的一天,现世纠葛,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心灵还是需要某些慰藉。现代民间经堂教育的兴起不单是为了完成它传播宗教信仰的社会使命,更是想得到心灵归属的个体的反思之所。但是,回族社区中的这类民间经堂还存在诸多问题,师资的储备、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的适应等都需要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帮助。
民间经堂教育作为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是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改革创新,有效传播伊斯兰教信仰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将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