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上的蒙面女人

2015-05-30 18:39任海杰
书城 2015年4期
关键词:卡莉尔塔蒙面

任海杰

一九六○年代初,一艘邮轮行驶在海面上。邮轮甲板上有一对来自联邦德国的夫妇,丈夫沃尔特是政府外交官,正携妻子莉泽赴巴西就任。他们甜蜜地回忆起当初在舞会上相识、相恋,共同走过了十五年的婚姻。这次前往巴西,就像第二次蜜月。

就在俩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时,一名头蒙薄纱的女子在甲板上出现。莉泽忽然觉得这个女人很面熟,顿时惊慌失措。沃尔特问莉泽为何突然如此恐惧。莉泽回忆起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自己当看守时的情景—集中营上司对莉泽训话:“这是你应该做的,你是在为祖国和元首服务!”莉泽回答:“遵命、遵命!”

这是梅谢斯拉夫·魏因贝格的二幕歌剧《乘客》一开始出现的场景。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七十年来,关于二战,关于纳粹集中营,无数的小说、电影、戏剧、电视,都已表现过。然而,不知为何,音乐姗姗来迟,仅见阿诺得·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而作)等少数作品,所以,当我看到二○一○年奥地利布雷根茨艺术节上《乘客》的实况录像—以歌剧形式表现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仅被其精彩的演出感动,更感佩其独特的价值和勇气。

沃尔特的询问打断了莉泽的回忆,她对沃尔特说,自己头疼,要回船舱休息。

莉泽独自回到船舱沉思,她想,当年那个名叫玛尔塔的波兰女囚犯,不可能活着走出集中营。那么刚才在甲板上碰到的蒙面女人,究竟是谁呢?莉泽叫来邮轮的服务生,送上小费,让他去了解那位蒙面女人是哪个国家的,要去哪里。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九日,梅谢斯拉夫·魏因贝格(Mieczyslaw Weinberg)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犹太家庭。那个年代出生在欧洲的犹太人,往往是悲剧的代名词。

魏因贝格的父亲是作曲家和小提琴师,受家庭影响,魏因贝格从小学习音乐,天赋出众,十岁登台演奏钢琴,十二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名师图尔金斯基主修钢琴,也随波兰当代著名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学习作曲。二十岁不到,魏因贝格的钢琴水平已经非常了得,引起了同为波兰人的钢琴大师约瑟夫·霍夫曼的重视,霍夫曼曾任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后来又担任学院院长(1927—1938)。他大力推荐魏因贝格到美国进一步深造。魏因贝格的前景一片光明。

一九三九年,就在魏因贝格办理去美国的签证时,纳粹德国突然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天而降!面对猝不及防的时局,魏因贝格仓促之下从华沙逃亡苏联,而他的全家却被德军屠杀(另说全家死于纳粹集中营)。两周后,筋疲力尽的魏因贝格进入苏联最西部的白俄罗斯,就是在这种惊魂未定的情景下,魏因贝格仍然没有放弃音乐,稍微喘过气,他就在明斯克跟随佐罗塔耶夫学作曲。

沃尔特下来到船舱,问候莉泽是否好些了,说大家都在等候她,问她是否还上去跳舞。无奈之下,莉泽说,那就上去吧。但莉泽刚上甲板,又迎面碰到蒙面女人。莉泽对沃尔特说,不去跳舞了。沃尔特问,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你一见到她就如此害怕?莉泽吞吞吐吐不肯说,但在沃尔特的一再追问下,只得承认当年自己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当过看守。沃尔特闻听之下勃然大怒,责问莉泽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瞒着他?这种事一旦披露,自己是要被免职的!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希特勒又对苏联不宣而战,短时间内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没有合法身份的魏因贝格只得被迫再次逃亡,据说情急之下,他是被朋友藏进一列火车,长途颠簸“混”到中亚的乌兹别克首府塔什干。到了塔什干,魏因贝格觉得相对比较安全,决定在此安顿。当年他在华沙以及后来的明斯克学习作曲,并写有初期的一些钢琴和四重奏等作品,而他真正的作曲家生涯、以作曲家的身份谋生,就是从塔什干开始的。他先是为别人的作品配器,后来又有自己的作品在剧院上演。直到一九四三年,他的命运开始出现了转机。

当时,肖斯塔科维奇的声誉已经名扬天下,魏因贝格也非常仰慕他,于是就将自己刚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的手稿寄给肖斯塔科维奇。慧眼识才的肖斯塔科维奇看了魏因贝格的手稿,大为赞赏,并很快邀请他到莫斯科去,魏因贝格的合法身份也由此得到解决。魏因贝格也由此成为肖斯塔科维奇的特殊学生和心心相印的密友,他的生活和创作终于开始柳暗花明。

莉泽说隐瞒这段经历,是怕失去沃尔特。当年自己也是被迫的。我没有参与暴行,没有打过人。那个叫玛尔塔的波兰女人很自负,她蔑视我,仇恨我。我给了她很多帮助:送药、安排他们情人相会,但她对我的帮助并不感激,她仇恨我们,不相信我们。

听着莉泽的唠唠叨叨,沃尔特说,如果那个蒙面女人真是玛尔塔,那我们就完蛋了。但莉泽认为,没有人能活着离开集中营。沃尔特说,你当年的行为,就像是被水流的漩涡吸走的那一块浮木吗?

莉泽无言以对。这时服务生来了,他告诉莉泽,那位蒙面太太去巴西,是英国人,住四十五号舱。

听到这个消息,夫妇两人大大松了口气:上帝啊,虚惊一场。我们德国人就是想得太多。

由于前苏联与西方长期的冷战、对立、封闭,一些音乐家的创作情况鲜为外人所知,就说魏因贝格,也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引人注目。人们惊叹,在二十世纪五花八门、热闹纷呈的音乐流派中,居然还有一位既现代又传统、默默无闻独树一帜的“隐世者”。目前我们知道,魏因贝格创作的作品不下一百五十件,主要有:二十六部交响曲、十余部歌剧和芭蕾、十七首弦乐四重奏、三十多部各类器乐的独奏、重奏、协奏曲,还有为数不少的电影、戏剧、马戏音乐。有人认为,魏因贝格几乎靠一己之力,把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光辉的绝唱。

说来有意思,我知道、或者说欣赏魏因贝格,其过程与常规不同,是倒过来的。我最早接触他的作品,就是他的歌剧《乘客》—二○一○年奥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er)艺术节上演出的实况DVD。聆听之下,无比震惊!

场景转换到当年的集中营,莉泽作为女囚犯的看守,在监视玛尔塔擦地,莉泽在一边默默观察她。玛尔塔感觉这个德国女看守好像比较有礼貌,她是仁慈之人吗?

这时候德国士兵冲进了女囚牢房,殴打她们,将其中的俄国姑娘卡莉打得鼻青眼肿、满脸鲜血。莉泽的女上司在地缝中发现一封信,交给莉泽。莉泽一看是用波兰文写的,就命令玛尔塔念。原来这是玛尔塔的未婚夫塔杜兹写给她的情书,说两人已经分开两年了,非常想念她。这封情书是塔杜兹通过卡莉转送的,刚才惊慌之下掉在了地缝里。

[第一幕结束]

说起《乘客》创作因缘,又是一段故事。波兰女作家佐菲亚·珀斯梅兹(Zofia Posmysz),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有一天她走在路上,听到行人中有一个人的声音很像当年她在集中营的看守,震惊之下,马上追上去,结果发现是认错人了。这个插曲给珀斯梅兹刺激很大,于是她就此写成了一个广播故事剧,后又写了小说,还经别人改编拍成了电视和电影。或许这个故事让魏因贝格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触景生情”,最终引发了他创作二幕歌剧《乘客》。

《乘客》同样也烙上了魏因贝格的身世和个人经历的印记:玛尔塔是波兰人、卡莉是俄罗斯人、集中营、亲人死亡……

[第二幕开始]

华尔兹圆舞曲中,莉泽在监视囚犯们劳动。男看守要莉泽找一个会拉小提琴的囚犯,说长官要听。

塔杜兹会拉小提琴,他到集中营的工场间制作小提琴。就在这时,他惊喜地发现了玛尔塔,两人久别重逢,互诉衷肠,唱了一段动人的二重唱:他们能夺去一切,但不能夺走我们的爱情。玛尔塔幸福地回忆起当年初恋时,塔杜兹为她演奏小提琴,就像在婚礼上那么深情。(这时乐队中响起了优美的小提琴独奏)。

莉泽出现,打断了恋人的亲密。莉泽说,我为你们违规,帮助你们相会,希望你们能有感恩之心,有朝一日救我一命。说着拿出那封情书,当作礼物送给玛尔塔与塔杜兹,出门。

莉泽走后,玛尔塔和塔杜兹再次相拥。这时,卡莉进来,知道后说,你们要小心警惕,莉泽会杀你们的。玛尔塔和塔杜兹若有所思。

集中营的喇叭里突然响起了华尔兹。塔杜兹与难友们通过暗中渠道,听到集中营外盟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心中非常兴奋。莉泽进来,看到塔杜兹在琴板上画着玛尔塔的头像。莉泽对塔杜兹说:想见玛尔塔吗?我可以安排。塔杜兹回答:不要。莉泽:为什么?塔杜兹:我不愿在集中营见,不需要你的好心,我不想欠你的人情。

莉泽:他们明白自己要死,还是拒绝了我的帮助。他们全都被憎恨蒙蔽了双眼。

在表现现实生活和当下题材方面,相比于文学、电影、电视、戏剧,一般来说,音乐往往比较滞后,这也许与音乐最为抽象、最难以具象表现有关。但音乐中的最高形式—歌剧,相对来说,情况应该好一些。歌剧集歌者、乐队、指挥、导演、舞美、故事于一体—有一种说法,歌剧就是电影以前的电影。但实际情形往往并非如此。欧美不说,就说魏因贝格的《乘客》,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为题材,写于一九六八年,离二战结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们已看到很多关于二战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即便如此,魏因贝格的创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苏联依然有排犹倾向,该剧是通过肖斯塔科维奇的大力推荐,才由波修瓦歌剧院委约魏因贝格创作的。但剧本和谱曲完成后,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政府禁演,直到二○○六年,《乘客》才以音乐会版的形式上演了一场,而那时魏因贝格已经去世整整十年。所以说,二○一○年奥地利布雷根茨艺术节上演出的《乘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首演。如果以魏因贝格《乘客》完稿时间算,已经过去整整四十二年!

女囚犯室。难友们在为玛尔塔庆祝二十岁生日,祝她来年的生日在自由中度过。玛尔塔唱起了《当秋天镀上金色的光芒》,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和爱情。(小提琴独奏又起)莉泽进来,对玛尔塔说:我想安排与你男友见面,但他拒绝。玛尔塔回答:如果他拒绝,总有他的理由,你不了解我们波兰人。莉泽发出狠话:那你们要付出代价。(这时合唱声支持玛尔塔)

莉泽离开后,难友们说起以后各自的憧憬,卡莉唱起一首充满俄国犹太风味的咏叹调《我的祖母以前经常唱》,舒缓单纯的曲调与俄罗斯广袤的民不聊生的干旱大地,形成强烈的悲剧效果。

玛尔塔问卡莉:恋爱过吗?卡莉说:曾经有一个。两人的悄悄话被强烈刺耳的打击乐击破。一伙德国士兵冲进,点名杀人,第一个就是卡莉。目睹暴行,玛尔塔从容走向德国士兵,莉泽拦住她:不用急,你会去该去的地方,你要去听音乐会,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你听了以后会打消你对男友的爱。

魏因贝格《乘客》的音乐,令我想起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于一九三二年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刺耳的不协和音、忧伤的抒情、突兀的和声变化、打击乐的频繁使用和强悍表现,等等,这些现代音乐的特征非常鲜明,而魏因贝格在《乘客》中赋予了更加现代的气息,打击乐的力度更加加强,如表现集中营纳粹的残暴,囚犯们的痛苦、莉泽以及丈夫沃尔特内心的恐惧,莉泽在邮轮甲板上见到蒙面女人的极度惊慌,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传神至极!另一面,在表现难友们互相关心、恋人间的爱情、人物内心的独白时,音乐则表达了宽广的抒情性和浪漫气息。两相对比,色调鲜明,既浓笔重彩,又张弛有度。而且,因为魏因贝格写过电影音乐,因此他在《乘客》中也融入此种元素,使音乐的表达更加晓畅和形象化。

甲板上的舞会已经开始,但莉泽还在犹豫是否去。这时候那位服务生又来了,说:以前提供的信息有误,那位蒙面太太不是英国人,好像是波兰人,因为她看的是波兰语书籍。

闻听此言,沃尔特再度恐慌:我们掌握在她的手里了!他指责莉泽将毁了自己的前程。莉泽辩解道:我是一个正直的德国人,我只在乎你怎么看我,请别离开我!

沃尔特冷静下来后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忘掉战争,我们不要回到过去,让时间冲去一切。走吧,我们去参加舞会,我们要成为舞会的主人!背景响起爵士舞曲。

两人走上甲板,愉快的乐声优雅荡漾。突然,蒙面女人又出现了,她给一位乐手一个红包,耳语几句。片刻,乐队猛然奏响华尔兹,这是莉泽熟悉的集中营的华尔兹。莉泽听到后惊恐万状,她冲到蒙面女人面前,欲言又止,后退。蒙面女人双目怒视,步步紧逼,莉泽节节后退,最后从扶梯滑退到地上……

相比电影艺术时空转换的方便,歌剧作为舞台艺术,自由度不免受到限制,而这款奥地利布雷根茨艺术节版《乘客》的制作,显然吸收了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匠心独运地将两个时空可视化。舞台设计的布景有两层,上层是一片雪白的邮轮甲板,一根大烟囱直插上方,既表明这是邮轮上的烟囱,灯光换景后又是集中营焚尸炉的烟囱;下层既是船舱,灯光变化后又是漆黑阴暗的集中营牢房、工作间等。在这里,灯光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剧情不断转换两个不同的时空。

舞台艺术有其短,也有其长,特别是作为音乐艺术集大成者的歌剧。我看过不少反映二战的电影,但看了歌剧《乘客》后,其震撼的程度与电影等艺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说到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如果缺少配音,效果会怎么样?在影片中配音的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就出过《辛德勒的名单》的唱片,还在音乐会上演奏过。

集中营军官命令塔杜兹演奏自己喜欢的华尔兹助兴,塔杜兹拿起小提琴,从容面对军官。乐队强奏,塔杜兹的琴声响起—不是华尔兹,而是巴赫D小调无伴奏组曲中的第五乐章《恰空舞曲》,遒劲愤懑的琴声表达了塔杜兹面对法西斯不屈不挠、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军官被激怒,打手们蜂拥而上,暴打塔杜兹,夺下他的小提琴,砸碎在地,又把塔杜兹拉进死囚牢房。(合唱队唱起悲壮的“黑墙,黑墙,最后看一眼……”)

也许我们在了解了剧情后,会对剧中的女主角莉泽产生疑问:当初她为什么要帮助玛尔塔与塔杜兹?她真有恻隐之心吗?如果玛尔塔与塔杜兹接受了她的帮助,结局又会怎么样呢?一开始,玛尔塔对莉泽并不是全然拒绝,俄罗斯姑娘卡莉的提醒,才走向不可逆转。就如莉泽说的:“他们明白自己要死,还是拒绝了我的帮助。他们全都被憎恨蒙蔽了双眼。”

真是这样吗?纳粹的残暴,惨绝人寰,连莉泽自己也预感到以后的命运,她说的“我为你们违规,帮助你们相会,希望你们能有感恩之心,有朝一日救我一命”,已经表露无遗。而她成为集中营女看守,也是命运时局所迫,这有些像电影《朗读者》里的女主角。就如沃尔特问莉泽:你就像是被水流的漩涡吸走的那一块浮木吗?人性、环境、时代、命运交织在一起,《乘客》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画面。不是概念化的直白,而是立体的、多维的。它的结尾是开放式的:蒙面女人真是玛尔塔?她在渡轮上真的认出了莉泽?后来的结局如何?沃尔特是否会受到牵连?……

多少年过去了,一切归于平静。玛尔塔劫后余生,一个人来到台前,唱起了全剧最后一段怀念难友、怀念塔杜兹的咏叹调:“周围一片寂静,就像和平世界那样安静。我终于找到你了(塔杜兹),找到了你们(狱中难友),你们又和我在一起了。你们活在我心里,你们的欢笑,你们的泪水,你们的爱,都和我在一起。‘不要原谅他们—永远不要,我听见了你们的呼喊,还有你,我的塔杜兹。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不会……”

[剧终]

声乐演唱,在歌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乘客》中人物的唱腔具有兼容性、可听性、现代性,最大程度凸显了歌剧作为声乐艺术的特色,除了极少量的念白(如莉泽的上司命令莉泽要服从祖国和元帅的训令),基本上是以唱为主,“一唱到底”,咏唱与剧情、音乐紧密相连。第一幕开始在邮轮上,当蒙面女人出现后,莉泽的惶恐、不安与沃尔特的疑问、问责,乐队充满紧张气氛,演唱也几乎接近口语,直击人物内心。而在第二幕中,玛尔塔与塔杜兹的爱情二重唱,难友们庆祝玛尔塔生日时的独唱和重唱,卡莉面对难友们唱的那首充满犹太韵味的咏叹调“我的祖母以前经常唱”,等等,抒情、平静、梦幻、忧伤……与集中营的残暴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更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的渴望、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恨。尤其是玛尔塔剧终前的咏唱《周围一片寂静》,独奏长笛如泣如诉,曲调缓慢伤感,演唱悲切感人,余音绵绵,不绝如缕。如此沉重的一部歌剧,在若有所思的平静中结束,留给人们无尽的感怀和思索……

猜你喜欢
卡莉尔塔蒙面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海狗的女儿
一月九日,雪
蒙面大盗
卡莉·菲奥里纳: 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卡莉·菲奥里纳: 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蒙面的春天
阳光誓言
魔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