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2015-05-30 10:48李平明徐敏
大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李平明 徐敏

[摘 要]要使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生根、开花,最好是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础

[中图分类号] R322,G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20-02

美国的班克斯说,“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想,一个教育改革运动,一个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多元文化教育试图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些学生包括来自不同种族、民族和社会各阶层群体。多元文化教育通过改变整个教育环境,使它能反映一个社会和一个教室里的不同文化和群体,以此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育机会。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过程,因为它的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师和管理者将持续不断地为之奋斗。”[1]要使这个理想、运动、过程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开出不凋零的花,最好是寻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由于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立党立国基础的,要使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发挥借鉴作用甚至被采纳,最好是寻求多元文化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一、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之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毛泽东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各种具体事物、过程或阶段所包含的矛盾的具体特点。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所包含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彼此互不相同。同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各有特殊性。同一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发展过程中,还包含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发展阶段的矛盾也是各具特点的。无论是运动形式、过程或阶段中的矛盾,其矛盾双方也各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性不能离开特殊性而存在,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同样,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而存在,“个别一定与一般联系而存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含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含在一般之中。[2]

中华民族文化是矛盾的普遍性,是一般、共性;56个民族中各个民族文化是矛盾的特殊性,是个别、个性。中华民族不能离开56个民族文化而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含于56个民族文化之中,无56个民族文化就无中华民族文化。同样,56个民族的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存在,56个民族的文化一定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联系而存在。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是同一层次的文化,汉族文化并不等于中华民族文化。这56个民族文化都是从特定的区域、人群中自然生成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独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的系统表现。从本质上来说,这56个民族文化之间不可相互比较,更不能区分优劣。中华民族文化是矛盾的普遍性,起统帅56个民族文化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华民族文化是矛盾的普遍性,56个民族文化是矛盾的特殊性,56个民族文化是同一层次的、平等的文化。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基础也是平等主义。[3]这样,56个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因“平等”一词贯通了。而56个民族文化的平等性是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决定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决定的我国56个民族的平等性,也可以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存在的哲学基础。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这一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它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就我国而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拥护社会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4]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成员,他们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当然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他们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全面建设小康的践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决定力量之一。正因为此,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和汉族人民群众一样应该获得同等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条件,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教育资源缺乏,他们享有政策上的倾斜也是应该的。1951年,我国教育部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了少数民族教育任务,确定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办学形式。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5]改革开放以后,在教育上,国家放宽了少数民族招生条件,专门举办民族班、民族院校,加强民族语文教学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扩大民族地区举办民族教育的自主权,不断增加民族教育经费。正因为我国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我国才从法律上、实践上采取了类似多元文化教育的举措,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原理决定了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进而决定了我国采取了类似多元文化教育的做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动力原理决定了我国采取了类似多元文化教育的做法,这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述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动力原理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又一哲学基础。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我国的一些民族教育学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西方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能为我国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而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没有多元文化教育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没有多元文化教育所需要的思想资源。要科学对待这个论争,应该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哲学高度加以解决。

唯物辩证法首先是承认客观真理的。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因为当我们说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时,就等于承认了认识对象是永久的、绝对的物质世界,并且承认了人们能够认识永久的、绝对的物质世界。但是唯物辩证法又指出,人们对绝对的点的宇宙发展过程的认识是不能一下子完全达到的,相对真理同绝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因素。每一个客观真理,因为是对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所以具有相对性,然而它同时又是对于整个宇宙发展过程的认识的一个部分,一个颗粒,所以又具有绝对性。[6]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逐步完善的社会理论,同时具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两种不同因素。作为绝对真理,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规划教育内容、培训各种教师、构建教育体系时,应首先考虑文化的差异,进而保证每一个学生,不论他们有肤色、眼眶形状、种族出身、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政治、阶级、语言及其他方面有什么差别,都拥有获得智力、社会、心理发展的一切必需的机会。”[7]这些观点正确反映了西方一些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要求,也能正确代表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要求,我国在制定民族法规、政策这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多元文化教育作为相对真理,是指其对教育并没有一下完全地认识,受到了一些责难,在理论上、实践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对于这些,我国借鉴多元文化教育时应慎重。但是,总的来说,多元文化教育能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提供借鉴作用,甚至我国可能施行多元文化教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决定的。

[ 注 释 ]

[1] James A.Banks.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n(4th Edi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7.

[2] 余源培,夏耕.辩证法故乡的哲学新葩——毛泽东的《矛盾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 冯广兰,孙龙存.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思潮探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4] [6]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EB / OL].[1952-08-09].http://www.npc.gov.cn / wxzl / wxzl / 2000-12 / 10 / content_4259.htm.

[7] 李玲.新疆石河子市“区内初中班”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9(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评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几种非理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