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

2015-05-30 10:48李颂
书城 2015年4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玛丽詹姆斯

李颂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华裔男性与白人女性组成的家庭。开卷一句话就是:“莉迪娅死了,但他们还不知道。”以黑暗的悬疑风格开始,慢慢融入细致的心理描述,像一张逐渐把一个又一个网眼连缀起来的网,筛孔越来越细,最后细致地无所不包。

事件从失踪破案,到移民一代、二代,恋爱结婚,读书求学,丧母,婚外恋,离家出走,同性恋。通过追叙、日记、倒叙等多种叙事手段,父亲、母亲、女儿等多维叙事角度展现出这个移民家庭三代人的生活。

主题涉及青春期成长,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子女对父母的生命和价值观的继承还是拒绝。我们在成长期一个挣扎和纠结的题目就是,究竟应该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还是听话地实践父母的期望?人应该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同包括缺点,还是拼命抹掉自我的痕迹,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在本书被列为亚马逊年度十部好书之一的时刻,我却一不小心看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无论几代人如何努力挣扎,哪一条路都没有善终,悲剧在所难免。

玛丽琳的爱情。玛丽琳是莉迪娅的妈妈、詹姆斯的妻子,也是这个家庭里的白人女性。母亲在玛丽琳童年时就被丈夫遗弃,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玛丽琳为了爱情和家庭放弃了当医生的理想。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想再度寻梦,又因为第三次怀孕而放弃。她把全部希望转嫁到女儿莉迪娅身上,酿成新的悲剧。玛丽琳的爱情也因为詹姆斯的外遇而不再完美。

詹姆斯的美国梦。痛心疾首地想融入白人文化、和别人一样的詹姆斯,他以父母为耻,不让父母当众和自己说话,唯恐被同学发现他的身世。父母去世他也丝毫没有流露悲痛,倒仿佛松了口气。可怜父母的人生使命就是把儿子带到美国,然后双双离世。詹姆斯娶了金发碧眼的白人女子,像捐了门槛的祥林嫂一样以为自己终于解放了,可孩子们仍然重蹈自己当年覆辙,在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痛中艰难地生存。

小说从詹姆斯父母来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詹姆斯夫妇相遇相爱的五六十年代,再到女孩失踪也就是故事现在进行时的七十年代中期。跨度四十年,但在种族认识上没有很大变化。

本书作者为何会挑选这个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在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言说之后,但是种族矛盾仍然是如鲠在喉的社会问题。跨种族家庭在玛丽琳和詹姆斯结婚的一九五八年更是罕见。七十年代已婚女性进入职场也面临着远比今天大的压力。

看起来很美。这如同一幅名画,用细致精心的笔触描述了温柔的亮色,讲述了当种族融合还没有发达到像今天这个水平的美国小镇上一个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最后结尾是夫妻重回彼此怀抱。儿子在度过桀骜不驯的青春期后,肯定也会逐渐变得温良恭俭让,小说也用一句话暗示了他与同性伴侣的美妙结局,这个细节很带喜感,仿佛能听见作家在吃吃地笑。可是如果把这样一幅画放在强烈的X光照射下,透过聚焦透视的荧光显微镜,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压抑和绝望。

无关乎移民,所有的挣扎矛盾并非只因为主人公是移民,而是人生本身有一部分就是绝望。结尾的大团圆是如此的脆弱。女孩已经死去,妻子的医生梦这一辈子彻底难圆,就连寄托在女儿身上的希望也随她的死亡而变泡影。她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家庭、婚姻,成了镜花水月。虽然两人又回到了一个屋檐下,但是曾经破了的镜子能复合得毫无痕迹吗?这个复合的结尾更像是两个小时的电影快要结束而必须草草安上的一个喜庆终局;而散场之后的真实生活完全是另一回事。

詹姆斯作为丈夫和父亲,第一代移民,终身教授,他始终没有从十几岁移民坐船来美登陆埃利斯岛的那个少年长成一个稳健成熟的男人,所以他才会渴望儿子女儿能成为他没有成为的人,被同学喜爱追捧的明星。

玛丽琳作为白人女性,自己在少女时代倔强地挣脱了母亲的羁绊,活得我行我素,个性鲜明。她不愿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名校高才生,做家庭主妇、教授夫人,而是去念了大学并计划接着念医学院。更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执意嫁给亚裔寒门子弟詹姆斯。可是当生活渐渐变得坚硬,窒息了她的灵魂成长空间,她被迫放弃了自己少女时的追求和理想,活得非常像她母亲,终于变成了她自己讨厌的人,甚至还不如—因为她母亲并不曾像她管教女儿那样来管教她。她和詹姆斯两人的“完美配合”彻底剥夺了女儿的氧气,造成最后的悲剧。这不是一部移民小说,也不是一个大团圆的故事。每一代人的“自我”不得圆满地成熟结果,便如鬼魅般附体于下一代身上,继续蚕食他们的快乐和阳光。

这本书试图将太多的因素混到一起,无怪乎得到美国亚马逊读者的青睐。它的确有点像亚马逊和沃尔玛,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书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它像一部节奏流畅的情景喜剧,冲突激烈,包袱不断,很多人看完笑完就过去了。但也有少数拧巴者如我,会在合上书之际,咀嚼那些未尽之意。美国亚马逊上关于这本书的近千条留言中,打最高分五分的有一半,打一到二分的占十分之一。我特意找出打一分的评价来读,其中一条很有代表性: 这本书太压抑了,我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读它。

作者伍绮诗说,写作如同向世界呐喊。我听到了她的呐喊,但这声音中并无太多中文痕迹。甚至为了让白人读者也有更多代入感,把本来完全可以是一个中国女人的玛丽琳设置成了白人妇女,并衍生了她和母亲之间的两代人矛盾,顺带写到她母亲作为白人社会的一分子对她的婚姻的拒绝。可是玛丽琳对子女的管束方式却又相当的东方,几乎找不到任何西方母亲的民主和尊重,更像是前两年在美国乃至整个地球父母界引起激烈争辩的话题人物“虎妈”。作为妻子,她也包揽百分之百的家务,不惜把自己的理想彻底牺牲。恰巧和玛丽琳同时代并同样作为全职母亲的爱丽丝·门罗却养育了三个孩子,还没妨碍她获得诺贝尔奖。难道嫁给中国人,就连三观和生活习惯都变成东方的了?

作者自述,虽然父母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美搞科研的香港人,但她自己从小生活在亚裔人口极少的小镇,学校里只有她一个亚裔学生,至今完全不会说广东话。她坦言在描写中国文化时总有一种冒名顶替的心虚感。

我感觉也是如此。这是一部仿似以移民家庭为主题的小说,但写的其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我不知道移民的标签是否更易于这部处女作的市场推广,还是局限了她的作品被人深入解读。挂羊头卖狗肉的前提是羊肉比狗肉金贵。如果反之,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处女作有处女作的无奈。期望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听说她在酝酿写她的家乡俄亥俄州二十世纪初的故事,或许这次不需要再贴移民标签了吧。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玛丽詹姆斯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难忘的八个字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和我一起玩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小詹姆斯和大仙桃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