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对外报道刍议

2015-05-30 10:48:04黄燕
对外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黄燕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去年中央工作重要部署,也是中央确定的未来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对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沿边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推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战略安全和周边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外界普遍认为,2013年是中国“一带一路”设想提出之年,2014年是部署之年,而2015年就是推进之年了。如此,今年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外宣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阐述清楚“一带一路”的目的与内涵,以及其对所及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和机遇,尽力扫除沟通与理解上的障碍,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摸清海外对我提出“一带一路”都有哪些最新的反应和疑虑,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主动设置议题,帮忙不添乱。

境外媒体报道及西方学者观点

通过对俄罗斯、日本、印度、中东、香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媒体的一些分析来看,较有代表性的、持续出现或新近提出的观点大致有这样几种:

—— 地缘政治大师习近平提出新的游戏规则:还击《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以及美国“重返亚洲”军事遏制计划可能对中国造成的经济封锁;

—— 该计划将取代普京旨在捍卫国家在后苏联空间的领导地位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将二者进行比较后表示,联盟主要是联合过去的苏联共和国,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全方位的项目,将向东南西北各个地区开放。得以发展的话,可能会产生涵盖中国、中亚和欧洲的欧亚经济区;

—— 这是中国建立超级大国战略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成为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美元构架的起始平台,安抚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东盟国家,进入新的能源市场。马歇尔计划帮助美国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而中国希望“一带一路”也同样有效;

—— 陆路方案收获和成功会更多,但海上方案会让中国发现对手逐年增加,因为他们不相信任何“共赢”;

—— 中国国企涌入中亚,希望抓住机遇,忽略抵触心理:中国太强大了,担心被完全控制。拒绝中国提供的好处很难。但只想从经济上受益,不会完全接受中国的影响力;

—— 不应被视为一个对抗其他力量的战术性计划,而是中美双边关系特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补充。错过中国提议所带来的机遇将是欧盟的战略失察;

—— 是“欧亚梦”:中国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经验,借鉴中国对世界大同的理解,提出的超越国家利益的人文主义进步观;

—— 建立“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战后美国主导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金融、贸易体制的挑战;

……

不难看出,这些撷取自海外媒体公开报道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比较鲜明,有一定说服力,在海外读者中有一定市场。

有中国媒体将“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新丝绸之路构想比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以亚洲为舞台,试图再现类似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援助西欧推销美国产品和扩大美元影响力的计划。这种模式说明以中国为核心的秩序正在东亚复活。

自去年以来,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主要官方媒体不断驳斥将“一带一路”视为“马歇尔计划”的观点。今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外媒就此提出的问题时,明确表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需要做的功课很多。或许,海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艾丽斯·埃克曼认为,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具有多重目标。一是通过带动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二是开辟向欧洲出口的更快捷的铁路线路;三是使中国更好地利用中亚地区资源;四是从长期看,通过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和安全合作,缓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难题。

埃克曼这番解释,基本上将“一带一路”内外兼修的意义用西方人较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清楚了。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我的同事季明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在这位起了中文名的法国人看来,新丝绸之路的倡议是“欧亚大陆之梦”,不仅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将成为2015年最受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中国未来十年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重塑欧亚大陆”。

他指出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不能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将是战略上的盲目失误。这个断言,对我们来说甚至显得有点儿过于犀利,但从熟悉中欧关系的高大伟口中说出,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有效传播。

高大伟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更贴近中国实际和西方思维。“中国梦”、“一带一路”、“欧亚梦”——当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國梦”的外延、“一带一路”的内涵,以及“欧亚梦”所意味的共赢。

在当前欧洲自身经济问题重重的情况下,欧洲各界对“一带一路”形成的政策红利更为重视,这不难理解。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在美国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英国、德国、瑞士等欧洲发达国家纷纷表示要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AIIB)。

对外报道建议

有了以上对部分境外媒体报道观点及西方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分析梳理,如何对外报道好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思路了。

1.作为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要务的国内外宣媒体,应在认真研究学习中央有关政策、把握好精神的基础上,针对海外一些或不切实际或言过其实的报道,邀请权威专家、知名企业、“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地方政府等及时做出澄清,以正视听。

2.要重视那些不友好甚至有敌意的曲解,分析研判其漏洞,予以有理有据的回应。同时,注意传播途径的选择和影响力的有效展示,避免“声东击西”——对方说东,我们的反应却是击西。

3.在对外介绍“一带一路”时,应注意避免只谈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怎样的福祉,而对中国自身的利益避而不谈。外媒及其受众会对此较为敏感,认为明明中国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却闪烁其词,为什么?从而留下诸多想象的空间,任话语权旁落,给我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多邀请外国人,特别是像高大伟这样对东西方都比较了解,能够从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认识不够的角度来解读“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对西方读者而言,这样的“中国通”更令人信服。

5.增加对动态新闻的报道。“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还在起步阶段,我们的报道也要注意动静结合,适时提供一些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动态报道,让报道的信息量更大、参考价值更高。

6.讲好故事。虽然“一带一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深入理解和阐释这一战略时,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好的故事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社会效果。“一带一路”覆盖面之大、涉及人群之广、途径地域之阔,文化多样性之丰富、历史之厚重,都给讲故事创造了极好的素材和机会。例如,新华社在一篇关于“一带一路”的稿件中举了两个商人的例子:一个中国的汽车经销商,一个英国的办公用品销售总监,两个人都在郑州,因为中欧班列的开通和稳定运行,汽车经销商一辆进口车的成本减少了5万元,销售总监的欧洲客户则把仓库迁到了郑州。寥寥数语,就把“一带一路”给中外企业带来的利好讲述得生动形象,不愁读者印象不深刻了。这样的故事,效果明显好过生硬地强调“一带一路”如何造福沿线各国。

7.密切跟踪海外涉华舆情以及有影响力的机构对“一带一路”做出的最新评论,作为我们对外报道主动设置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8.选好语言。有了对政策的准确把握、涉华舆情的了解及鲜活的故事素材,我们还需要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语言。打个比方,一篇打算给中亚地区受众看的稿件,如果只有中文没有外文,特别是俄文,除非主题特别重大,他人无法忽视,否则很有可能无法很快获得目标受眾的关注,失去了放大对外传播效果的基础。

9.国内的外宣媒体需联动。根据各自受众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报道方案,同时各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外宣效果最大化。

10.有条件的外宣媒体,可适时组织海外受众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评价和改进意见,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为下阶段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些基础工作。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