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
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和中国外交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极大的机遇和冲击,也将给国内不同省份和地区对外传播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一带一路”战略展示了伴随中国崛起的中国外交的大国雄心和高度自信。
优势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积极研判筹划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一战略。去年年底,重庆正式出台《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意见将重庆定位如下:重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从地理、历史与现实等因素来看,渝新欧国际大通道为重庆与西北走向的古代丝绸之路实现了连接和重合,而包括重庆在内的川渝地区又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即茶马古道的起点。虽然重庆偏居西南,却又没有云南或广西那样的沿疆或沿海优势,但中缅油气管道石油管道的终点就是重庆。随着中国与中南半岛公路和铁路的彻底贯通,重庆的出海时间将大大缩短,这都为重庆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打下了互联互通的基础。
不足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庆要参与其中,不仅要引进来,更得走出去;不仅要夯实自身的硬实力,更得提升软实力。而如何提升重庆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向世界讲好重庆故事,是其中的关键。正如前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所说,中国的公共外交就是要“向世界说明中国”。重庆亟需做的就是要向世界介绍重庆、说明重庆。
重庆虽为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但其目前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还相对较低。例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上海相比,上海的外国领事机构有70多家,而重庆只有10家。即便与成渝经济圈的姊妹城市成都相比,重庆可能也要处于下风:成都有外国领事机构12家,外国政要来访成都和成都高校的次数也明显多于重庆。还有一个现象也能说明重庆对自身国际化定位的不明确:重庆本地的传媒包括电视台和大众报刊对国际新闻较少触及,缺乏相应的报道和评论,这一点远不如沿海的沪、穗、深。笔者以为,重庆虽非沿海城市,但基于自身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定位,重庆的传媒业任重道远,要站得更高,提高国际视野,“渝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建议
首先,需要政府推动出台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其次,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库建设,为重庆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和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例如去年年底,重庆市外经贸委与四川外国语大学组织成立的重庆市国际战略研究院揭牌,就是个很好的开头。今年3月3日,由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重庆”研讨会顺利召开,笔者有幸受邀参会。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为会议召开出力甚多,而该研究院也旨在打造高端智库,为重庆发展出谋划策,向国内外发出重庆智库的声音。此前不久,重庆也召開了“一带一路与中缅关系”国际研讨会。第三,继续加强重庆的政府外交,扩大官方往来,与具有影响力的外国城市建立友好关系,积极邀请外国政要来渝。此外,最有难度、最需精耕细作的,就是推动重庆的城市公共外交,整合政府、民间、学界和企业界的各种资源,对外宣传重庆,吸引海外知名媒体和外国商会在重庆设点驻站,争取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会等,还可制作形象宣传片在海外媒体平台上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