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排球教学探究

2015-05-30 06:45李煜
俪人·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手型将球传球

李煜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去影响学生,改变其身心状态,促进其发展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的教法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方向、步骤及效果,学生的学也必然被所教的活动所制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和动作技巧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排球的基本技术比较复杂,需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控制能力。而小学生恰恰是神经系统还不完善,对机体的控制能力还不强,对飞行中排球的高度、远度、上升、下降以及球与自己的位置关系难于做出快速、正确的分析判断。因此,提出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学。

1、眼观:教师示范,手型的形状,击球时机,球与人头部的位置关系。

2、耳听:教师讲解,并随老师复述动作要领。

3、脑想:如何做成正确手型,如何去传球,如何通过移动把球保持在自己头前。

4、实做: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协作下,通过不间断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学生学的活动概括为听、看、想、做。

坚持用具体的动作结合精炼的语言去教学生。教材上对传球手型做如下表述:“手指触球的部位一般是以拇指的腹部触及球的后下部,食指和中指的全部或连同第三指节触球的两侧,两拇指相对成一字形,两手间的距离不可靠得太近,掌心不触球。”

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这一特点,笔者先给学生做了一个直观动作:手像兜子似的包住球,可掌心不触球。然后用这种正确的手型托住球,轮流让学生看。还教给他们一首儿歌:“五指分开稍弯曲,拇指成一两厘米。”向他们解释:五指分开,是为了用最大的面积包住球;稍弯曲,是为了掌心不触球,保证手指有力量;拇指成一两厘米是两拇指的开头和应该保持的距离。笔者要求同学模仿我的手型动作。安排两个学生一组相互检查并纠正手型动作。安排的练习是用正确的手型反复上抛、接住。要求同学一出手就必须做到手型正确。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手型才能完成自传动作,才算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技能。当来球接近头前上方时;先要作迎球動作,两手置于脸前约20厘米处,两臂屈肘自然下弯,手腕稍后仰,手指张开微屈成半球形,传球时两手由脸前向前上方迎球,利用蹬腿、屈体和伸臂及手指手腕的弹力,击球的后下部,将球传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记住难点,笔者用简炼的语言完成了传球要领的概述:“五指分开稍弯曲,拇指成一两厘米,做成手型放胸前,两臂用力传出去。”我为学生们做了准确的示范。为分散难点,先不要求学生完成接对方传过来的球,因对方来球的高度、速度不容易判断准确。先自己将球上抛一下,当球回落到前面时,用正确的动作将球传出。要求每个同学体会传球的力量,球飞行的弧度,手腕手指的感觉,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传球的质量,而又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只能靠学生感觉积累。这种积累多了就提高了学生自我控球能力。同时又为他们安排了自传练习。简练的语言让同学们很快记往了动作的要点:“传球以后要还原,把球控制在头前。”向学生强调:在完成一次传球后,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下一次传球做好准备,所以要有还原动作,脚下要不停地移动,把球始终保持在头前位置,为连续自传打基础、做准备。

在面对面的两人连续传球时,笔者教学生用三句话把动作要领予以概括:“连续传球要做到:一对,对准来球方向;二迎,球到额前主动迎击;三送,传球后手要送出。”在连续传球时,由于对传球的两名同学紧密配合,掌握要领,来回球次数明显增多。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果与分析

在期末五、六年级段排球技术考核时,要求自传球高度在头上20-50厘米,标准为:优秀级男20次,女18次;良好级男15次,女13次;及格级男10次,女8次。参加考核267人。

(结果见图表)

总人数:267人。在对传考核中,两人一组,对传30次为优秀,24次为良好,18次为及格。不计时间可以做3次练习,以最好的一次计算成绩。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排球课教学活动我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影响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是教的主体。因此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变难为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自己的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从感性(教师示范)到理性(概括的动作要领)。但这仅仅完成了认识的一半。因为在此基础上,只有教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出具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才能使体育教学做到语言与动作的和谐统一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才乐于且易于接受,从而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手型将球传球
水平二(三年级)《足球:脚内侧传球》教案
白石塔
一个电话耳边响
我爱足球
小狗汪汪
二胡演奏中左手固定手型的三个阶段
漏斗状特殊手型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地球接力
篮球“五星传球”的组织与教法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