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平
论文序言:透过数字看到物:确定“客观的计量标准”,经“实际计量”(推算),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成立与否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直观”的验证了.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方法.没有“客观标准”,事情就说不清楚了,(1+1)就成为了解不开的“天谜”.哥德巴赫猜想的重大影响是:要用唯物论来指导数学研究.下面的论文的特点是:“事实验证”,与众不同;“实际计量”,一目了然!
一、哲学理念——均一切皆不胜事实验证、实事求是
直接的实践乃认识之母;“……夺其所爱(要害),则听矣.”(孙子兵法·九地)
数源于物而归于物,物乃数之本质.若无相应的客观存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实例就不可能出现不胜枚举的现象.不唯物,无科学;不唯物,即唯心.
数乃物之度(量),将某物确定为数的“客观参照”,然后得到“计量标准”,通过“实际计量”(推算),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与否就能得到“直观”的验证了.
二、物乃数之本质,通过“实际计量”,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解读哥德巴赫猜想的理念:物乃数之本质,将哥德巴赫猜想“数归于物”,那就是:一个被表为大偶数(2N)的物,可被分割为被表为S(素数)及S′(素数)的这样的两个部分.由此可知,该被分割物就是数(2N)的“客观参照”,由此而得到的“计量标准”是(该被分割物/2N)=1.【该被分割物被2N等分】
如同研究运动,确定数的“具体的客观参照物”,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必要的前提和充分的条件.否则,研究就因为“没有客观标准”而“说不清”了.
具体操作——“顺详敌意,巧能成事.”(孙子兵法·九地):
“数归于物”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实实在在”了,因此就一目了然了.
夺数之所爱,谜底就被“看破”了.“夺其所爱,则听矣.”(孙子兵法·九地)
永动机为何造不出来?因为无视摩擦力这一“客观存在”.敢问:没有任何“物质内涵”的数是什么?无视“客观存在”,从根子上错了,一切努力皆徒劳.
什么也不胜事实验证,什么也不胜实事求是.此基本道理是无须论证的大智慧.
数学与哲学同在,科学与人文同在.厚德载物,厚积薄发.
要科学,不要哲学;要光明,不要正大(争鸣),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