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琼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老师应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探索怎样让学生动脑思、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我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听你的,就得从各方面让学生佩服你.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上课时经常出错、语无伦次.学生问的问题经常答不上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及时解决.那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将会荡然无存,所说所做的一切学生就会产生怀疑,甚至不听,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反之,要上好一节课,课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学生才会相信你,才会喜欢上你的课.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高中生的依赖性心理很强,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告知学生下节课要上什么内容,要求学生精读课本内容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如果是习题课,则要求学生做完所需处理的习题,上课前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听课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同时又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我的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笔记本和草稿纸,听课时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动手计算,快速记笔记,敢于提出问题.这里我要强调两点:一是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大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确实很差,而高考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基本每次考试下来学生都会说:“太粗心了,计算出错了.或者说计算量太大了,结果出不来.”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计算能力的问题而导致失分过多,成绩不理想.二是记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客观规律决定了人不可能过目不忘,只有通过记笔记.复习巩固,才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很多学生记不下来笔记,为了抄笔记而没有听老师分析的过程,甚至抄错笔记,这样的笔记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我不提倡学生把我的笔记一字不漏地抄下来,我特别注重教学生如何读清题意,找到条件,寻求解题办法.最后在规范解题过程.讲完后应该留时间给学生按照刚才的思路自己把过程写出来.
3.培养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好习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的,人类只能记住刚学习知识的45%,剩余的55%要靠复习巩固后才能记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遗忘规律对人类学习的影响,告诉学生新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及时.
三、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以平等参与的角色走进课堂
同一堂课,有些老师上课学生爱听,有些老师授课学生不爱听.为什么?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当你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地走进课堂这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多么关心每一名学生.当你意志消沉,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神态,学生会认为你是“老古董”,教的也是古董.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理解、宽容和欣赏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只有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我班上有一个男同学,成绩不是太好,但他很喜欢回答问题,有一次我让他到黑板上讲解一个问题,他很大方地讲完,而且讲得非常清楚,我当时表扬了他.同学们为他鼓了掌.从那以后,他喜欢上了数学,有一天中午我去教室转了一圈,发现他正在认真地读上学期的数学课本,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还有一件事,期中考试后,一名同学拿着答题卡来找我,她说她的成绩登错了.我问她应该得多少分,她说150分,我一看就知道那是假的,她的答题卡在登分时我就研究过.因为她实考50分太出呼我意料了.当时我快速思考该怎么处理这件事,稳定了一下情绪后,我没有戳穿她.告诉她即使登错了也不能再改了,让她压力不要太大,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习.果然在那以后上课的过程中,她很努力,也很认真.所以,我们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有时候宽容能很好地改变一名学生.
3.关于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不要急于下结论,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不过问学生是真懂还是假懂,关于学生的回答,提出的质疑急于打断,这往往扼杀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往往很多时候学生的解答可能比我们所讲的方法更简洁.其实,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思维飞速发展的过程,老师不能因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全面影响教学进度,拖延课堂教学时间随意扰乱.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让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为我国高中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