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守荃
【摘要】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优质的教学就成了焦点.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必然要求教学不断提升品质;而提升教学品质主要落实在常规教学课堂上,怎样在常规教学课堂上优质课也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探讨的话题.本文就如何在常规课堂上优质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教育质量;价值;学生发展
优质的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年代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当下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学生“是否数学地思考着”是数学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我个人以为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为了在有限的阵地上实现这一目标,我的课堂是这样安排的:
一、通过调查,掌握实情
我对所受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74%的学生认为,遇到问题先自己尝试解决,愿意做一个“创造性”学习的人,希望自己未来具有挑战性;22%的学生认为,遇到问题希望在老师的启发下解决,愿意做一个“引导性”学习的人,这样能更快解决问题,自己的思维也能得到适当的锻炼,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只有4%的学困生愿意做“模仿性”学习,希望得到老师细致地指导解决问题,怕遇到太多的困难会失去自信.事实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作为老师就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激励他们人人参与到自我探究中.当然,要想做到这一切并非那么容易.
二、转变观念,调整角色
有一段时间很多孩子都在教室玩一种“拍手”游戏,几个孩子过来邀请我和他们一起玩,他们推荐张青同学先给我讲游戏规则,当她用流利而清晰的语言表述完游戏规则后,还逻辑性很强地帮我分析取胜技巧,彻底改变了我一直以来认为她不仅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而且逻辑思维也弱的看法.我和李元凯同学同时参加的游戏,几天后他比我玩的好多了,但是,他平时的学习可不怎么样.这个事实告诉我,孩子的能力不可估量,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只是我们没有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我的调查也说明孩子们还是很希望一切由自己来发现,因为人总是在现实生活的不断表现中走向成熟的.
于是我尝试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登上讲台,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分享解题经验;组织学生对他们自己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有效方法.当在课堂上需要深入讨论时,我会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由“组织者”转变为“参与者”.我的身份改变了,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威严了,学生就放松了,特别那些胆小,怕自己说错了别人笑话的学生我会走到他们身边,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不成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完善,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以生为本,充分信任
现在一部分教师是为了完成教材任务而教学.其实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展示,再经教师的点拨,不但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变主动了,课堂上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积极思考了.
四、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以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也能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你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5、50、500用“=”连接起来呢?这时大多数同学都踌躇满志,也有少数“尖子生”发表了意见: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样的算式是否成立,多数同学都持怀疑态度,带着这份质疑和悬念,引领他们学习“小数的性质”.为了了解其中的“奥秘”在哪里,整堂课大家都很专注,在讨论分析中提高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五、变式练习,学会迁移
课堂教学中,一些同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并不是简单的粗心、马虎,其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问题情境理解能力的薄弱.学生的技能要达到熟练程度,能灵活地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练习和问题迁移的训练.一题多变,可以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兴趣浓厚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已有认知,让学生尽可能地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这才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杜晓峰,王丽.让优质课真正成为优质课堂教学的指引者[J].运动,2014(1):94-95.
[2]阮逢辉.打造优质课堂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3(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