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

2015-05-30 21:03王会鑫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王会鑫

摘 要:从隐性课程角度,探究校园硬件文化、软件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教育;软件文化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正式课程而言,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即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形式呈现的课程。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正式课程教育,但也深受长期生活其中、可感可知、具体生动校园环境的影响,从校园硬件文化到软件文化,都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传递出丰富的德育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那么,如何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呢?

一、充分开发校园硬件文化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校园硬件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是校园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指校园建筑布局、景观设计、生态环境、馆室布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发生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这种因素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实体。

校园建筑、环境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物体,而是德育精神的物化体现。正如罗兰恩特·梅根所说:“课堂是一个幽灵萦绕的地方或场所”,其中的幽灵之一即是“建筑师的幽灵”。校容校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者的道德追求、价值取向等,通过这些具体物体可以展现学校的鲜明个性和精神,从而带来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德育渗透作用。

例如,用校训标语悬挂校门,展现学校精神的雕塑屹立校园,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警句格言装饰教室、走廊,当地特色企业文化点缀墙壁、命名班级等,会使学生自踏入校门那一刻就明白学校倡导什么、追求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走廊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努力营造出诸如“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情景,让校园硬件文化发挥一种“无声语言”的隐性德育功效。

二、深入挖掘校园软件文化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校园软件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是校园硬件文化的实际内涵,主要指校风班风、规章制度、集体舆论、人际关系等,是校园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也是最具渗透力和最持久稳固的一种德育元素,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體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创设校园软件文化需要学校全员通过共同努力实践,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积累校风传统、构筑群体认同的意识体系,如开展各种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活动等,逐渐形成弥漫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正气、蓬勃健康、进步文明的文化氛围,并经历史积淀、选择、凝练、发展,她所承载、倡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已浸透、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元素及其成员身上,同时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使生活其中的每位成员都默默地深受启迪、感悟,从而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

例如,我们时常发现:肮脏杂乱的场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行为就很难杜绝,桌椅东倒西歪、墙壁不洁不雅的教室容易使学生思想懈怠、纪律松弛;但进入优雅整洁的场所,无需任何提醒或禁令,会自然而然检点自己的行为,扼制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举止。这对校园中物质环境、制度设置、师生交往等隐性德育课程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从而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道德主体,从而主动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共同构成的学校德育场对学生施加着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制约。校园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实效。

参考文献:

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8).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