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柏坡
外婆一辈子没生过大病,没住过医院。2009年暮春,布谷鸟欢叫着从村庄上飞过,地里的麦梢已黄。当时,外婆已患严重的白内障,眼睛几乎失明,那天早上她摸索着到厨房刷锅,踩到了台阶上的一根木棍,一个趔趄,身子后仰,头重重地磕到台阶旁的花池上,不省人事。
这一躺下,外婆没能再起来。零乱的白发带着血迹,绕在脑后。她平躺着表情木然,呼吸急促。临近黄昏,外婆出着粗气,一阵急喘,嘴角流出黏稠的口涎,等到恢复了平静,慈祥的外婆走了,时年她87岁。输液的药滴不再下滴,而我却双眼模糊,泪如雨下,握着她瘦削的手,心被掏空了。
我的母亲1991过世,守在外婆床前的是三个姨和一个舅,擦洗外婆的身体,她皱巴巴的皮肤像老榆树皮,苍白的头发已经稀疏,堂屋中,几块木板支起一个灵床,外婆被晾在上面。闻讯赶来的亲戚,在院门口外点燃了纸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炷燃着的香,屈膝,跪下,伏地痛哭。望着缭绕的纸烟,痴想着外婆乘着白马,升天了。
外婆的一生,是辛劳的,匆忙的脚步,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刻也不曾停下来。她出生在邻村一个贫穷农家,自小就学着做家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会。缠脚没多长时间,就赶上政府命令禁止妇女缠脚,庆幸她长着一双大脚板,风里来雨里去,干活赛过后生。外婆十六岁嫁到我们村,历经两次婚姻,生育五个娃,四女一男,母亲排老大。外婆三十多岁守寡,面对尚未成年的五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外婆身上。她忙碌的身影有时在燃烧着呛人柴火的灶台上;有时在费力推转着沉重辘轳的井台上;有时又出现在坑洼不平的泥路上,任背带勒进肩膀,她依然弓腰前倾拉车;有时又钻进挂满蛛网的牛圈,耪着令人发呕的牛粪……。年复一年地播种收获,捉虫除草,浇水灌园,耙地起垄,经常是汗水浸透了衣衫,摸黑才回家。黑灯瞎火,她先到床上摸摸横七竖八躺着孩子的腿,看看够不够数,若不够,就提着罩灯,喊着名字,四处寻找。有的睡在别人家,有的睡在土堆边、柴垛下,一个个抱回家,直到这时才松口气,坐在屋门槛上,脱掉鞋子,磕掉里面的泥巴,又忙开了。晚上有月亮时,在月底下纺花,洗洗衣服;没有月亮,就借着油灯摇纺车。深更半夜,收拾好填饱肚子的东西,盖好盆盆罐罐,一天的活才算干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五六年,直到母亲她们能帮她干些家务,才稍稍喘了口气。
后来,孩子们一个个成家传人,外婆地里的活也一直没丢。外婆五十多岁眼都花了,经常叫我帮她纫针。八十多岁,她的眼睛出现了云翳,视力逐渐模糊。春天到地里拔草,她很少把麦苗拔掉,薅下都是野草,她说凭的是感觉。后来,视力越来越差,她还常去放牛,好几次都是别人看到她跌跌撞撞,把她送回家。
外婆不识字,哄孩子常唱些小曲,“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纺花,里面坐个鸡娃,鸡娃出来啄食,里面坐个皮人,皮人出来射箭,一下射到南院,南院有个井,井里有个桶,桶里有个罐,噗嚓两半”这个小曲我们听的最多,我偷懒不想干活,她会唱小曲“小母鸡,噙柴火,一天噙它一大垛。”外婆没文化,但心灵手巧。她做的小孩穿的老虎靴,栩栩如生,谁家添了娃娃,都上门要她做一双。我母亲和姨们,穿着外婆做的粗布衣裳,纺布、织布、浆洗、剪缝一样不落,然后买些蓼蓝、靛红等染料,和衣裳放到锅里煮着上色。在那个单调灰色的年代,几个姊妹,皆红衣绿裤,花枝招展,煞是招人喜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生活最困难的时期,饿死人的事也不算新鲜事。外婆为养活五个孩子,绞尽脑汁,生活精打细算,每天天不亮就在厨房忙开了,为了一天在地里忙,给孩子准备好吃的,或蒸或烙。蒸的有玉米窝头、虚糕、红薯、红薯面馍,或蒸一笼玉米面拌野菜,野菜有榆钱、槐花、大杨叶、水根菜等。蒸熟后洒些盐水、蒜汁,几个孩子看着都流口水。烙馍主要是锅盔、野菜饸子、野菜团。灶台靠边的墙上,钉着一块木板,上面放着瓶瓶罐罐,有腌辣椒、腌萝卜、腌茴椿、腌韭花、腌白蒿等。逢年过节,蒸一笼白馍,定下规矩是谁最勤快,先吃个白馍。但重男轻女的外婆常背着女娃,偷着给舅舅馍吃。
我十岁以前,我家六口和外婆家四人,一直合着灶。外婆有些重男轻女,对我这个大外孙,有些偏爱,有好吃的,总爱给我留点,或多给点,姐姐和妹妹对此很眼热。我生日这天,一定要煮个鸡蛋,或用铁勺就着麦秸火煎个鸡蛋。秋天收割玉米,她总不忘挑些叶黄秆红的玉米秆,截成一尺多长的甜秆,带回家,让我吃甜秆。入冬,最好的奖赏是给个红透的柿子,软软乎乎,皮儿薄汁多,太阳光底下,透亮红润,一吮甜甜的柿子汁,甜到心里,嘴唇上的柿汁,也被我的舌头“擦”得干干净净。
外婆去世已五年了。她的形象永远刻在我的脑海中,多少次梦到外婆,以及月亮、大海、天空、大树,无论什么物象,从心理学上讲,都和外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年清明节,我又来到外婆的坟前,坟头的迎春花在静静绽放,质朴、美丽、恬静。“扯俩俩,拉锯锯;婆家墁唱对戏,什么戏。《沙家浜》、《红灯记》。”我唱着,眼泪如雨飘落在外婆的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