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爱红
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2015年普利策奖揭晓,美国作家安东尼·杜尔(Anthony Doerr)凭借二战题材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夺得普利策小说奖,收获1万美元奖金。评委会称此小说“想象丰富,错综复杂”, “通过简短优雅的篇章,探索人类本性和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一脸雀斑的法国小女孩玛丽-洛尔·勒布朗自幼丧母,六岁时因白内障而双目失明。她挚爱的父亲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锁匠,伴随父亲去博物馆工作是她每日的功课。手巧的父亲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利用闲暇时间为她雕刻了一个他们社区的木质模型,让她通过触摸来记忆。每年女儿生日,他都将生日礼物藏在错综复杂的盒子中,让女儿像寻宝一样找到。他还为女儿购买昂贵的盲文小说。玛丽沉迷于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记》,尤其是《海底两万里》神奇的幻想世界中,生活简单而幸福。博物馆有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火焰之海”,据传这颗宝石受到诅咒,得到它的人能长生不老,但周围的亲人会一个个遭遇不幸。
与此同时,在德国西部一煤矿小镇,长着一头雪白头发的八岁小男孩沃纳·芬尼和他的妹妹尤塔在他们生活的孤儿院附近捡到一台坏掉的短波收音机。沃纳无意中将收音机修好,晚上能收听从遥远的法国传来的无线电信号。他对电路和收音机维修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日益为人所知。
1940年德国纳粹入侵巴黎,玛丽与父亲逃往法国海滨小城圣马洛,投奔叔公艾蒂安。历经一战的艾蒂安仍未走出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阴影,多年来一直隐居,家中一切全由管家打理。玛丽不知情的是,博物馆为了防止钻石“火焰之海”落入德军之手,仿制了三枚一模一样的赝品,这三枚赝品和真品混在一起,被分头交付给不同的人保管,谁都不知道自己拿的是不是真品。玛丽的父亲将随身携带的钻石仔细藏在他为玛丽打造的圣马洛街道和艾蒂安房子的模型中。不久他被德国人逮捕,玛丽、叔公艾蒂安及管家马奈克太太相依为命。纳粹珠宝专家、军士长莱因霍尔德·冯·鲁普尔踏上探寻钻石“火焰之海”之旅。他就像嗅觉灵敏的猎犬,拖着病体一直寻到圣马洛,断定钻石一定在房屋中某处。
如果没有战争,等待孤儿沃纳的就是和父亲一样15岁下矿井,一直被埋在里面,但是他对科学的激情和精湛的无线电修理技术为他的命运带来转机。一次他为一个德国军官维修收音机,对方为他娴熟精湛的技术打动,将他送到希特勒青年团学习。在纳粹军事学校,沃纳只有服从命令,挺过噩梦般的非人训练。毕业后,他加入德军,到俄国和中欧去搜寻和捣毁抵抗组织的无线电信号。追踪无线电信号源是他的使命,但他越来越厌恶自己的发现。一次在维也纳,他们跟踪信号到一户普通人家,开枪之后,打开衣橱,发现“衣橱里不是收音机,而是一个坐着的小孩,她的头已被子弹射穿”。那个刚才还在荡秋千,让沃纳感受到生命美好,唤起他内心温柔的小姑娘瞬间死于非命,之后便经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中挥之不去。同样挥之不去的还有多年前他与妹妹在儿童之家聚精会神地听法国人科学广播的情景,那时候科学创造奇迹,而如今科学则沦为制造死亡的工具。
沃纳和玛丽的生活在1944年出现交集。盟军部队登陆诺曼底后,沃纳的小分队被派往圣马洛继续追踪和摧毁秘密情报广播。沃纳接收到神秘广播信号,被玛丽念《海底两万里》的超凡声音打动,最终决定不去干扰广播,并从鲁普尔手中救下玛丽。虽然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沃纳负责将玛丽平安送往安全之地,之后不久他罹患重病,最后误闯地雷阵地,被炸身亡。
30年过去了,沃纳的妹妹尤塔已经结婚生子,一日哥哥的一位战友突然来访,她得以获悉哥哥最后的死亡细节,并得到哥哥的一些遗物,其中就有一块玛丽的父亲为女儿做的圣马洛小城建筑模型。之后尤塔带领儿子前往法国,造访哥哥临终之地圣马洛,并来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在那里工作的玛丽会面。从那块失而复得的建筑模型中,玛丽得知了钻石“火焰之海”的最终下落。时间到了2014年,小说以86岁的玛丽与外孙走在她儿时的街道上结束。
小说的时间跨度长,从1934年一直到2014年,但大部分故事发生在1934到1944年期间。小说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线结构,巧妙安排两条主线,分别叙述法国女孩玛丽的童年生活和德国男孩沃纳的成长之路。两条线索平行并列,交替展开,相互对照衬托,让小说内容丰满,引人深思。围绕这两条主线,作者又安排了一条副线:钻石“火焰之海”的传奇及下落。三条线索同时推进,环环相扣,在传递故事信息的同时也很好地制造了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纳粹德国不仅通过战争推行霸权政治,还对被占领国进行经济掠夺。德国军士长鲁普尔垂涎博物馆的钻石,不找到誓不罢休,尤其在他身患癌症之后,对传说中能让人长生不老的钻石更为狂热,利用各种手段,经过抽丝剥茧的调查,最后顺藤摸瓜,找到玛丽在圣马洛的居所,因此三条叙事线索也被巧妙地编织到一起。
战争造成巨大的灾难,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任何战争皆残酷而恐怖,都是对生命的野蛮摧残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小说通过聚焦战争对立双方的两个普通人,揭示战争对普通人日常生活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尽管他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社会弱势群体,但他们的生活原本平静而又美好。法国盲女玛丽虽然生下来就失去母爱,但父亲深厚宽广的爱让她倍感安全和温暖,没有一般残疾人的敏感与自卑,性格自信、开朗,聪慧而独立。她每日跟随父亲到博物馆,听博士给她讲各种关于贝壳和蜗牛的知识。父亲干活时她在一边安静地读书,下班后父女俩一同走在充满欢笑的回家路上。德国男孩沃纳虽是孤儿,但他与妹妹在儿童之家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启蒙,得到法国女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他的生活同样充满乐趣,晚上和妹妹窝在阁楼的小床上收听收音机里的科学和音乐节目,这也成为他日后一次次重温的温馨场景。他求知若渴,对科学的热爱让他梦想长大后当一个科学家或工程师,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做实验。然而战争粉碎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沃纳成为纳粹的工具,在军校接受非人的训练,最后命丧异乡;玛丽则流离失所,最终痛失父爱。作者没有直接抨击战争的荒谬、残暴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摧残,但通过展示战争对普通个体命运的彻底改变,战争的反人类本质一览无余。
小说对主人公玛丽和沃纳的刻画鲜明丰满,有血有肉,次要人物也各具特色,生动鲜活,读来令人难忘。沃纳的妹妹尤塔年龄虽小,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被德国纳粹狂热的政治宣传洗脑。沃纳在军事学校结交的好友弗雷德里克酷爱研究鸟类,内心极其善良,因为“软弱”,不服从长官让他们在寒冬的夜晚朝波兰囚犯身上泼冷水的命令,而被打成脑残。玛丽的叔公艾蒂安始终难以从一战的恐怖经历中恢复过来,深受战争创伤后遗症之苦,20多年未曾踏出家门一步,但为了玛丽他勇敢地走出去,找寻她的下落。女管家马奈克太太忠心耿耿,已经76岁的她秘密组织圣马洛的妇女抵抗纳粹统治,展现出不畏强暴,决不屈服的民族气节。负责寻宝的德国军士长鲁普尔有让人崩溃的耐心,直到巴黎博物馆馆长最终按捺不住,被迫让步。
和其他二战小说一样,杜尔对历史语境也进行了深层挖掘。除了对纳粹残忍行径的传统描写,杜尔还展现了二战中一些让人感到陌生的事实,比如战争带来的伤痛30多年后仍挥之不去,法国囚犯在德国监狱中的惨遇,俄军对德国妇女的肉体伤害和圣马洛被困等。小说同样揭示纳粹对犹太人存在根深蒂固的歧视,欲除之而后快,但是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不直接呈现这段历史,而是通过极其微妙的细节来暗示现实。他似乎完全相信读者有能力推断珠宝专家鲁普尔“雅利安人”身份的特殊意义,一个柏林犹太人的神秘消失,以及储存在“罗兹城外仓库”中“成百上千的小钻石,多数还在项链、手镯、袖扣或耳环上”背后暗示的血淋淋的历史真相。在别的小说家那里,此类细节的堆积可能会显得笨拙,但若是读过杜尔以前作品的读者都会熟知他的生花妙笔,以及他对细节处理的精致与细腻。
小说的篇幅长达544页,但是并不给人以拖沓冗长之感,除了得益于作者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外,还归因于其凝练而简洁的诗性语言。作者还用一般现在时代替过去时讲述故事,使小说叙述生动、紧迫、富有戏剧性,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对盲女玛丽生活的描摹生动而彻底,充满除视觉以外的感官细节,真实展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却异常丰富美丽的世界。作者的比喻也贴切传神,比如写德国占领的法国小城“只剩下影子和沉默。沉默是占领的果实,它高挂在枝头,渗出排水沟……那么多窗户一片漆黑,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图书馆,其中的书用未知的语言写成,房屋是书架,上面的书难以辨认,灯光则全部熄灭”。逃亡的法国人都“是老鼠,而老鹰就在空中盘旋”。独自被困楼顶的玛丽极度饥渴,感到“五脏成了深渊,嗓子成了沙漠”,口袋中徒有一个水果罐头却不敢惊动楼下的德国军官;罐头中的桃子滑过沃纳干渴的喉咙,让他感到那是“嘴里升起的太阳”。
小说题目“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具有多重含义。其字面意思指人眼无法察觉的电磁波,尤其是无线电波,就像穿透黑暗的光,启迪沃纳的心智,陶冶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其隐喻意义则指向二战期间发生在无数普通人身上的小故事,比如普通儿童的故事,它们仍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为人所知,就像我们看不到的光。面对黑暗和邪恶,人性能散发出一些微弱的光芒,这些善之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沃纳违背德军教条,拼尽全力去拯救一个法国盲女,而玛丽则完全信任“敌人”沃纳,将世人垂涎、价值连城的钻石秘密告知一个德国士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善意超越了政治,在黑暗面前,闪现出耀眼的人性之光。
201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首这一人类空前浩劫,有太多的血泪回忆与历史警示值得铭记与珍藏,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更能感受和平之可贵。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但有时却比历史更真实。作者书写那个疯狂而残酷的历史时代,穿越时光描写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真切的历史场景,不仅为读者讲了一个好故事,更让读者走进历史并反思历史,这就是小说的意义。小说最后,耄耋之年的玛丽沉思道:“每个时辰,都有封存那场战争记忆的人离开这个世界。”过不了多少年,二战的见证者们都将纷纷离世,再也没有亲历者向我们讲述那段历史。当那场战争成为历史书中遥不可及的故事时,后代人又如何看待、评述这段历史,我们无从得知。《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就是后代子孙眺望历史和反思历史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