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要】小学中高学段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身边有价值的生活问题.导学问题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向导,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其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数学教学中导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形成背景;教学过程;具体措施;问题;导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探索问题,通过探索问题继续提出问题,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身边有价值的生活问题.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形成背景
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一、二年级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大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异,到了中高年级学习内容又多难度又大,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下降,其原因之一:大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听课效果不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效率不高.其原因之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讲解与灌输,学生始终游离于“问题核心”之外,并没有唤醒学生“主动的意识”,不符合时代要求.即使一些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都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何谈创新能力,而数学成绩也会走下坡路.
鉴于此,我们先导后学课题组提出“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启发“思”,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逐步深入,探究新知.(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四)拓展提升,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当教师准备带领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新的知识时,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要将抽象单一的算式、文字题等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景,精心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质疑,质疑是容易激发好奇心,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这样不仅把学生引入愉快的生活情境,又让学生从生活情境受感染,在独立思考中学,在现实生活中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质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逐步深入,探究新知
在生活情境中开始思考问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开始动脑主动学习,在他们兴趣极浓的时候,引领学生继续深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索新知,这种独立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训练的过程.可以是独立思考、看书自学、同桌相互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当他们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引领将各种结果经过分析比较,对问题解决的情况,包括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的学习积极性和所用策略进行评价,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后继学习的重要保证,这种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集体评价、自我评价,最后筛选出最优答案,这样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尝试中独立思考,求异思维,两者形成合力,共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能,提高课堂效果.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因此练习要具有以下特点:针对性和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典型性和开放性.
(四)拓展提升,课堂小结
在学习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行了练习,同学们在练习中大展身手,意犹未尽,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设计拓展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试图完成,使学生在应用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发现,不断创新,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强化自己.
这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通过回顾,梳理总结,采用谈收获、说体会等方法,回顾探究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理清头绪,明白所学内容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并把评价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信心,体验成功.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导在新知迁移点
开始阶段,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比如说画重点,读懂例题,会自觉地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通过预习发现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问题,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比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先从整数加减法导入,边练习边回忆整数加减法的法则,继而提问:通过预习你发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当学生们思考后继续提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数、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二)导在学习关键点
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追问,把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例题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并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交流会变得顺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理解与把握知识.
比如,五年级“相遇问题”问题导学时教材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三)导在理解盲点
教材往往是对知识点的静态处理,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东西.也正因这种“固化”的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理解含义,走进过程,自己探索出新知识或新方法.
结束语:
我们要紧密围绕“问题”这一关键词,把“问题”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不管是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