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伟
一、积累点滴、夯实根基
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文意理解的绊脚石,因为文言文只有在看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本。于此,考生平时应该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常见实词94个(总128个),虚词14个(总18个)。如“固”,常见意思有: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执,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决,一直,例“蔺相如固止之”;本来,例“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等。虚词如“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除此,还表示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四)固定短语。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同类还有而况、既而等。虚词用法众多,笔者建议只记大类,如“而”的用法,建议只记用作连词、用作代词及常见固定短语的用法。常考虚词有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除识记常见实词虚词用法外,更应了解文言文中的词类用法。如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焉用亡郑以陪邻?”(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此,其他的用法还有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词类的用法。了解文言常见句型是进行文言理解的关键。例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例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当这样的句子进入视野的时候就应知道此类句子属于什么句型。如第一个是被动句,第二个是宾语前置句。文言常见句型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掌握常见字、词、句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是取得准确文意的开山斧。因此平时应该加强字词句积累,只有准确链接“字、词、句”,方能打通文意。
二、胸有“整”竹、整体把握
文言文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在打通文意的路上需要字词的铺垫,但是阅读文言文须有整体意识,即做到胸有“整”竹、整体把握。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阅读时应牢牢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阅读若只进行字词句的微观层面考查,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野。文言文的题型不论是前述的第一种还是第二种,都必须以整体把握全文大意为基础。要把握好这一点,应坚持两个做法:
(一)读完问问“什么、怎么、为什么”
读完问问“什么、怎么、为什么”是在字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文意的重要一环。总览历年文言文考查,基本是对人物传记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通读文言文后,应该坚持读完问问“什么、怎么、为什么”。即“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为什么结果会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什么、怎么、为什么”是基础,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长期坚持。如2012江西卷《元史·彻里》,通过阅读,迅速疏通文意。考生问问自己,此文写的是彻里的哪些事情呢、他为什么能得到世祖的召见和喜欢呢、皇上为什么很高兴地听取他的意见呢、他的意见又有哪些呢、一次皇帝大怒,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别人打他的脸,彻里为什么会更加用力争辩呢、他为什么连自己的桑哥都会揭露呢?通过对自己设问,阅读后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们可以知道彻里因功分封徐、邳二州,应答安详文雅故深得世祖喜欢。他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善于安抚百姓,懂得孰轻孰重,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政有道。他为官清廉,所以深得百姓爱戴。在阅读文章后,只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多问几个“什么、怎么、为什么”,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二)“抓”关键词、句“析”文章思路
在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过程中,“抓、析”法则必不可少。它前接文本,后靠题目,是理解文意的重要一步。究竟“抓、析”是什么呢?就是抓文本的中心句、关键句,关注文本的段落脉络。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而《过秦论》的中心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则在文章的结尾。在这一层面上,考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段落总起句和段末总结句,若首句末句不能发现,则再关注文章的显性隐性的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再次、故、于是、因”等关键词。“抓、析”还体现对文章的骨架和脉络的理解,它体现了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如《劝学》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关注段落等于关注思路,思路决定结构,有的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证论;有的文章先阐述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文言文阅读应长期如此坚持“抓、析”法则。
三、题文相扣、甄别探究
广大考生易忽视题目,其实题目也是我们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重要抓手。阅读中,我们可以“以题做题,借题解文”。于此考前应明白两个原理,分别是“携带”原理和“三审”原理。
(一)“携带”原理。题目是把握文意的重要杠杆,一般文言文理解都有一道概括分析题,在此我们可以先看这一道分析题,看后把四个选项带入文章,这就减轻了把握文言文文意的难度,因为四个选择中一般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所以考生可以大胆把四个选项带入文本,巧借选项理解文本。例2012年全国大纲卷文言文《宋史·郭浩传》中第三题,我们把选项带入文本可知此文记叙的人物是郭浩,他有胆有勇,屡立战功。文本写他有时候和朝廷大臣议战意见不同,他的谋略没有被采纳,但结果最终映证了他的策略是正确。还可知道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善战,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敷以万计,金州状况好转。最后还可知道他从政有方,他到任后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他将积有余钱资助户部等能够看出他善于安抚百姓等事件。这些我们都是可以从选项带入文本可知。文言文阅读,用选项带动对文本的理解,推及对文章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三审”原理。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人物事迹;论述类文章强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因此,需理解文意,理解文意时可以参照“三审原理”。即“一审文本、二审题干、三审语境”,借助“三审原理”,理顺文意。如2012广东卷,读完文本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就是文中陶澍是一个得民心的仕人形象。于是我们需要把这个整体印象带入文本进行审查。既然是得民心、从政有方,那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细究文本,会得知陶澍能体恤商家的艰难,为政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等信息。二审题干,如第二题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从题干看,“实心任事”之重心在“实心”,对此我们就进入文本探究,会得知他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等信息。三审语境,即读完文本后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审查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题中所设“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等,我们可以由此进行语境考察,可以从文本相关的语境得知他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此文的必备信息,将“三审”原理带入文本进行探究、甄别,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文意理解有法可循,用“法”套住文言文,心中有“筌”才会“渔”,再辅以适量的训练,文言文阅读中的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贵州凤冈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