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贵在恒久

2015-05-30 21:00杨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孔乙己卡片资料

杨莉

余映潮老师到鄂尔多斯东胜区伊克昭中学讲学指导,我有幸听了余老师讲《马说》,收获甚丰。他对《马说》的设计以极有层次感地朗读为线索:一读明白停顿节奏,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二读思考“你眼中的《马说》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学生四字短语谈见解;三读感悟情感变化,在重点指导11个“不”和5个“也”的读法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读精彩片段,学生在理解层次美、形象美、句式美、情感美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其设计之简洁精妙,平实高效令我佩服之至。余老师的提问简洁、明确,颇具魔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发言踊跃;余老师的过渡不露痕迹,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完美如一体;余老师注重积累落实,学生思而有得,学而可用,集腋成裘,终达教学目标。

一、阅读的积累研究是教学设计新颖的基础

余老师说:“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

余老师一直坚持订阅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料,有的资料已陪伴他度过了三十多年,他读书的时候,必须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如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目录。”例如文言文中《赤壁赋》一文,他的资料卡片就有27个,每一个卡片分别标明有关教学资料的作者、题目、刊物期数……

详细研究《赤壁赋》的资料卡片,我发现有关于作者介绍、教学设计、艺术特点、明确意象等,还有关于疑难解答、注释商榷、哲理美探讨的……

有了如此丰富的材料,对《赤壁赋》还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讲起课来能不得心应手?课堂设计能不新颖别致?正如余老师所言:“名师成长的过程,往往是‘集万千折磨于一身的过程。没有类似于这样‘积累的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这样经年累月‘积累的‘折磨,难以养成厚实的底气。”

正是有了阅读的长年积累,有了读书卡片,有博采众长,才有了思想深度,才能见解独特,教学设计才能想得到、放得开、教得活。例如《马说》中的11个“不”,5个“也”的读法指导、情感体会,没有积累之功夫,能从这两字入手体会作者的“不平”“惋惜”“愤慨”之感情?真是大外着眼,小处着手,有如神来之笔。

阅读的积累是第一步,但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还需要认真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教法。例如,余老师在积累的基础上,研究出把玩课文的20多种方法:篇式提炼、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笔法探究、变形阅读、变体阅读、课中比读、课文联读、集合研究、资料助读……

因为有长期坚持的苦心、耐心、细心、静心与慧心,因为有在积累基础上对课文的深加工、巧加工、厚加工,积累和研究才变成了一篇篇课文的创新设计。正是这些创新设计得到同行的认可与推崇,成就了自己教坛名师的地位。

我们万分羡慕名师的声望地位,却万分不愿意埋头苦干。我们喜欢便捷的网络、现成的教案……我们一次次地讲解,一轮轮地重复,对于课文没有更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只是参考资料的说法,别人的讲法。我们总在抱怨社会风气不好、独生子女难教、学生不喜欢学习,却很少反思自己。抱怨声中,我们送走了一届届学生,换来了皱纹和白发,青年教师变成了老年教师,这就是我们的变化!

教育是良心活,不误人子弟是底线。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静下心下,在三尺讲台耕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才能薄发,信手拈来才能侃侃而谈。如果你想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如果你想教出特色、教出名气,那么切记余老师忠告:“用大海般丰富的积累来显现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设计的研究积累是写作的源泉

讲座中,余老师告诉我们,他到2014年8月底,发表的各类文章已有1500多篇。呆了好久,我也不知该用“佩服”,还是用“震惊”来形容。我们觉得发表一篇文章比登天还难,对余老师似乎是小菜一碟;我们只在评级无奈时搜索枯肠、百度拼凑,余老师却经常文思如泉涌、倚马可待;我们以此为苦,余老师却以此为乐,霄壤之别,原因何在?

再看余老师的讲课记录:2014年5月29日,余老师在洛阳市讲了第200堂公开课《范仲淹的故事》。余老师说所谓200堂课,相当于200篇课文,比如多年前讲过的《狼》,8种教学方案早已在网上流传,如今则有更多的创造。比如《陋室铭》,现在的教学方案已经是第9次修改版。比如《孔乙己》,有90分钟的上法,有45分钟的上法,也有20分钟的上法。

两组数字其实互为因果。正是因为有了对语文的痴迷,才有了同一文章不同角度的创新设计,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例如,仅《孔乙己》一文,余老师就写出了18篇角度各异的赏析短文:《关于孔乙己的小说基本知识》《说说孔乙己的“长衫”》《孔乙己“脸色描写”赏析》《茴香豆的妙用》……

余老师说:“工作了几十年,我就坚持写作了几十年。没有写作,就没有我教学工作中的辛苦与快乐,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余老师1984年10月发表第一篇文章《多情的省略号》,是对标点符号研究积累的成果;1985年5月发表的《古代人名种种》,是对古代人名研究积累的成果;1986年4月发表的《〈分马〉中的心理描写》,是对课文细节描写研究积累的成果……余老师的写作从课文短论开始,他说短论最高的成就是2005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连载:《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仔细研究余老师发表的文章,大部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写作内容,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后的积累,如果没有积累基础上的创新,能有如此多的写作素材?将近30年的时间,每年要写50篇以上,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创新,哪里有这样的成就?真如余老师所言:“越是有创见的写作,越发表现出写作之前的辛苦积累。越是有充分的写作,自己创造的资料越是丰富多姿。”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思想的升华,思想是名师的财富。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讲学、写作,才形成了余老师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卡片资料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一张卡片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