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云
[摘要]阐述自信心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学生缺乏自信心的根源。探寻解决方法,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提出科学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运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 培养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6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巨大作用,因为自信心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压力下能够保持镇静,需要时能显出果断;自信心还能使学生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任务的重要方面;缺乏自信心会使学生在压力下变得紧张,会使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该注意的任务上。所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方面有其特殊作用。
一、学生自信心缺乏的根源
1.与同学的体育成绩相比
每个班级总会有体育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所以一部分学生总认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与他们相比,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自卑感特别强,总是想躲避锻炼。
2.与同学的身高、体力、健康程度相比
每个学生的高矮胖瘦都不一样,当然健康状况也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班级里的胖子越来越多,而他们在体育中的表现差强人意。看着同学们都能过及格线,他们的眼里充满羡慕,那种因为自身条件而产生的自卑不由得显现出来。还有一些有先天疾病的学生,他们更不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因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在运动中及易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些言语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都很高,但是过高的期望值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自信,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他们会因为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过分保护及制约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他们特别关心,在家里他们什么都不用动手,只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就行了。大部分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进行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运动,例如溜冰、滑板等,因为他们怕孩子受伤。而学校对学生的限制也比较多,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这不能玩、不能动、这项运动太危险了快下来、下课不能踢足球”等话语。学校对学生的这种运动限制有很大的影响,使学生对某些运动的畏缩情绪受到张扬,这种对身体的过分保护而带来性格上的胆怯,其实比学生在运动中所受的外伤更具有损害性。
5.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在体育课时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上体育课比较懒散,体育成绩差,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起运动。有些教师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经常当着学生的面在其他教师和同学面前说他们的不是。往往教师并不在意的一句评价对学生来讲却是影响终身的。有些教师喜欢当着大家的面对一些学生进行指责,并把他们与其他同学做比较,这种做法很欠妥当,久而久之教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不尊重及不信任会直接导致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不同兴趣
将这种兴趣培养成一种运动能力,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机会。多向学生提供其他同学和教师对他们的正面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激励。让他们在接受他人赞扬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运动特长和爱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化解自卑感。
2.教师尽量不要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作出过低评价
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替代消极的自我心理保护。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表达个人的感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扬长避短,化压力为积极锻炼的动力,化解自卑感。
3.制造肯定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出否定的怪圈
学生不自信,首先一点就是否定自己。在体育课中,我们要有目的地让一些有较强自卑感的学生在他们擅长的体育运动中做示范,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他们逐渐消除自卑感。
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体现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上,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师(指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思想品质良好的行为素养,强烈的敬业精神及较高的专业能力等)对学生有很大的人格影响力。可以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上好体育课,改变其不良的心理定势,增强自信心。
5.激发运动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现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增强体质的效益。
6.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自信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也在发展,学生更不例外。如果还用传统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他们是“吃”不饱的。我们要打破传统,敢于突破,改变和提高要求,让学生面对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一个新高度对学生来讲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学生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树立起自信心。
7.培养学生有抗挫折的能力
在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抗挫折的信心。在教学中采用“降低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探讨教育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摆脱困境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增长才干、培养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高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增强自信心。
8.成功感体验
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对于不善于交往、胆怯、害羞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多安排他们参加跨栏、跳高、单杠等活动,培养勇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则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促使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及合作,锻炼交往能力。
9.运用竞赛,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相结合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设置困难让他们克服,就能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信心。
10.鼓励关心学生
体育运动竞争分明,这种竞争既体现于过程,也体现于结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认识竞争之残酷性,同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使之感受到关爱,从而生成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篮球教学中,大多数女生都害怕接球:一怕接不住球,球会击中胸部或腹部:二是怕碰伤手指。教师应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关注学生的情绪,消除其紧张、惧怕心态。如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11.创造良好、安全的教学环境
不同的情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安全的练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能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障碍,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而良好的器械准备,可以防止学生产生保护性抑制,并可以起到克服恐惧、树力学习体育自信心的作用。有些学生上课时,一看到器械较高就产生惧怕情绪,不敢练习。这时教师利用错觉和其他安全措施,对场地器材做适宜的布置,可以减少或排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如把跳高架之间距离增大、增加沙坑内沙子的高度、在单双杠下面垫上较厚的垫子等。
12.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对教学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及和谐地发展。教学中,除了重视教学过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方式、方法得当,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能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合作、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迅速获得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要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改变过去的“考核”观念,即重视学习的过程,不看成绩比较,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从多方面入手。教学上要消除学生恐惧自卑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发挥自己专业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愉快成长。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的教学组织教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达成新课程目标的要求,真正落实好“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杨震,王守良,段姗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钞秋玲,王刚.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彭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5]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