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导学案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堂

2015-05-30 09:08:09黄燕娟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导学案实施设计

黄燕娟

摘 要: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理念下所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导学案模式在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与实验课有效结合,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有待研究。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实施

1 引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中学生物实验课的现状是虽然学生“兴致盎然”,但是由于受到落后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许多教师按步就搬地讲解实验过程,学生机械重复实验步骤。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能力难以提升,创新性思维被禁锢。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理念下所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1 ]。目前,导学案模式在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如何将导学案与实验课有效结合,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 实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不同于教案,教案主要是教师从完成教学任务角度出发,重点解决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导学案主要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角度出发,重点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也不同于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主要在于实验结果的总结,缺乏对学生实验前的引导。实验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效果。实验导学案除了具备理论课导学案的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条理性原则,还应该具备实验教学的几点特色。

2.1 明确性

传统实验课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学生在实验前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目标不明确,很多小组在实验操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实验导学案可以先呈现实验目的,并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实验课前自主预习,使学生对实验目标、过程一目了然。例如“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先给出该实验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思考,既可以做到实验操作时胸有成竹,又可以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2.2 趣味性

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导学案,不但增加学生预习的难度,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实验导学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在家制作一碟盐拌黄瓜(或者糖拌西红柿),观察腌制前后黄瓜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腌制后比腌制前的软?(2)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

2.3 探究性

传统实验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学生对于实验的材料、步骤、结果往往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从多个角度分析、探究。实验导学案可以通过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中,鉴定脂肪的材料教材选用的是花生的子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小麦种子或大豆种子代替,鉴定还原糖的材料能否选用西瓜或草莓代替。同样地,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圆形的滤纸代替滤纸条来分离色素会出现怎么样结果?用黄色的叶片代替新鲜的绿叶会出现怎么样结果?

3 实验导学案的实施

3.1 问题导学,明确目标

传统实验课,教师花大量时间先讲授实验原理、步骤,然后多次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因为学生没有事先预习,往往是照搬教师或教材的实验流程,虽然实验结束了,但是对实验的原理及内在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教师利用导学案可以解决学生的盲目性,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前2~3天发放导学案,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搜集资料、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步骤的提炼等一系列预习工作。在导学案的引导下,一方面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课的基本流程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另外对于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和疑问,鼓励学生记录下来,并带着问题去听课、做实验,做到有的放矢,高效有序地完成实验学习任务。

3.2 暴露难点,引导点拨

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实验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完成导学案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基础上,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小组(小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并确定小组长)主动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巡视,收集学生的难点,捕捉思维的闪光点,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针对一些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知识点,教师要进行层层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可进行演示。例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可以通过将动作示范与言语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清楚明了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引导实验小组通过设计实验,完成探究内容。只要不违背实验规则,鼓励学生对课本实验的变革或改进,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3 讨论交流、内化知识

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十分必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过浅的原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色素带颜色太浅或者没有色素带的原因等,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引导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各小组结合实验情况讨论汇报、也可以全班讨论。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解开实验过程的疑惑,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加深对实验中相关知识的理解。

3.4 反思评价,提升自我

实验课时间紧凑,学生往往是在铃声快响之前匆匆清洗和整理仪器,缺乏对实验的反思和评价,最终收获不是很大。因此,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利用导学案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评价。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欠缺或者薄弱的知识点、讨论题,通过不断的反思,使学生扬长避短以获得长足的进步。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对实验中的设计、操作、观察、创新、质疑等进行多角度、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明确努力目标,激发学生发挥特长[2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变式,要大力地支持和赞赏。

4 结束语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从注重教学内容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重视知识讲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对学生发展的禁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但是实验导学案的发展、成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探索、反思,才能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金晓斐,胡兴昌.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导学案的优化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4,39(3):15-16.

[2]蔡斌.导学案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12,28(4):15-16.

猜你喜欢
导学案实施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有效实施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1:57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0:23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