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现象研究

2015-05-30 08:50:53周博蒙振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作倦怠激励理论学生干部

周博 蒙振

【摘 要】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个案,通过走访学生组织,对学生干部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了解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工作倦怠 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88-03

一、工作倦怠的相关解释

“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多种症状,生理上可能出现头疼、胸痛、腹胀、内分泌失调、睡眠障碍等情形,心理上则主要表现为厌倦、力不从心、情绪烦躁、焦虑,甚至愤怒,觉得丧失生活乐趣,回避社交,等等。情况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忧郁症,而抑郁症患者易染上吸烟和酗酒的恶习,甚至自杀。

工作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枯竭”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成之后慢慢地对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从此工作变成了不堪忍受的精神负担。在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主人公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逃进非洲的原始丛林的故事。这部小说反映了人长时期处于紧张工作的巨大压力下,最终会患上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病症,表现为在工作中感到极度疲劳,丧失了理想和热情,等等。该小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枯竭”一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家费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将“倦怠(Burn-out)”一词的概念应用到心理健康领域,用以描述从业人员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以及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所造成的身心耗竭状态,从而产生工作能力的下降、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该名词的提出引起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取情感衰竭指标、玩世不恭指标、个人成就感指标等三个指标来衡量职业倦怠程度。以上三个指标的特征分别表现为:一是情感衰竭指标。对工作失去热情,经常感觉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严重者出现对工作的抵触情绪,甚至害怕工作。这一指标被认为是工作倦怠的核心指标,并具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二是玩世不恭指标。对工作采取冷漠的态度,刻意与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距离,总是被动地完成分内任务,行事上敷衍了事,人际关系淡漠,对前途缺乏信心等等。三是个人成就感指标。对自身工作持消极态度,怀疑工作的意义,且认为工作不能发挥个人才能,无法体现自身价值,无职业发展规划,认为工作是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烦锁事物。根据一个人同时具有工作倦怠的三项指标的数量,又将工作倦怠分成低、中、高三个等级。有一种症状为轻度工作倦怠;有两种症状为中度工作倦怠;同时具备3种症状为严重工作倦怠。

中国已经进入工作倦怠的高发期阶段,这尤其体现在工作节奏快、人口密度高的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行业人员无论身处何职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高校学生干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倦怠现象。

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同时还是服务者,并承担着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由于学生干部的这一特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在角色转换中出现问题,严重者出现工作倦怠。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个案,通过走访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其危害,并试图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工作倦怠产生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也面临着同样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志愿者组织、协会)既给学生干部带来了提高自身素质、挖掘自身潜能、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的机遇,同时也使学生干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不同学院间学生组织的各种赛事、协会间的联谊、志愿者组织的社会服务事项、组织内部的各种例会和竞选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事宜,学生干部都是以一种“准职业身份”加入其中,他们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职责,并身处一定形式的“科层组织体系”中。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与此同时,学生干部还要完成日常的学业并处理好与同学、同事、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使得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抱怨工作、没有热情、敷衍了事等现象。

(二)学生组织内部的因素

1.角色冲突。人在不同环境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角色间互不相容,产生矛盾,个体就会在心理上出现冲突与不适,也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从角色间的冲突来说,一些新入组织的学生干部“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双面角色,有67.83%的学生干部认为很难处理好二者关系”,时常出现难以兼顾的现象。

小韦今年大一,入学成绩比较好,因为在书法和绘画上的特长,今年刚刚加入院团委宣传部。因为在高中时候只是一门心思学习,没有诸如画板报、搞迎新晚会方案、做党课、团课宣传工作等如此多的活动,所以进部门之初,小韦经常觉得力不从心,虽然工作没有耽误,但是大一第一学期有部分课程没有达到70分,自觉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这届干完,下届不再竞聘。

另外,一些学生干部可能会在多个学生组织中任职,当这些学生组织同时要求学生干部承担责任时,他们就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

小王既是系学生会成员,同时也是院学生会组织中的一员,在一次学生组织间的比赛中,最后进入决赛的刚好是院学生会和他所在的系学生会,尽管系学生会给小王安排了值班任务,但为了避免尴尬,小王最终决定不去比赛现场,最后请假了事。

就角色内冲突而言,老师和同学对学生干部的期待时常是不一致的,甚至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而大部分学生干部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又希望在同学中树立一个能干的形象,这就导致学生干部产生角色内冲突。

小宋是某班班长,他在接受访谈时表示: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有时会安排全班同学在周末去做些公益活动,并让我动员同学们参加,但有些同学已经安排好了周末活动或者是不愿意去参加这样一些活动,就来跟我抱怨,但我也没有办法。有一次,参加活动的同学特别少,事后,班主任还批评我组织不力,同学们在班会上受到批评后,也埋怨我不跟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我觉得很委屈,这个班长真的很难当,我都不想再干了。

2.职责模糊。不良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工作职责不明确,比如不同岗位间工作内容重叠,而有的工作却没有人来承担。我们时常见到在一些组织中,有些人忙得团团转,而有些人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干部流于“有实无名”、“有名无实”的境地。

在一次访谈中,笔者恰好目睹了这一幕。某系学生会成员晚上布置会堂,以迎接第二天的选举活动,从签到表上看,组织成员基本到场,现场有三五个人围在一起聊天的,有坐在角落玩手机的,还有一个成员站在三角梯上挂横幅,而站在下面指挥的居然有六个人。

3.工作机制。组织内部政策灵活性不够、一贯的稳定、固定的工作内容使工作本身失去了吸引力,工作变得枯燥,人也就产生了倦怠心理。此外,机制僵化,使成员缺乏晋升渠道,以及奖励的不及时,这些都会加剧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的程度。

食管会成员小赵在访谈时透露:我每天中午都要在食堂值班,然后还要向会里做报告,即使一切正常也要报告。然后星期一、三、五还要全体成员在一起交流,其实每天都是那样子,有时候根本就没必要开会,有时开会只是为了传达校团委、学生会精神,这些事情在QQ上说一下就可以了。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我即使有想法也懒得去说。

(三)成员个人因素

1.个人期望与现实差距。个人期望过高或过低,当发现现实情况与个人预期有差距较大时,原来制定的高目标无法实现,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极大不满,而一旦发现现实远远高于原来的目标时,又容易陷入迷惘境地。这些都是容易导致工作倦怠的因素。一些学生干部最初是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入学生组织后努力地工作,但是,由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但又力所难及,因此当他们的目标连连落空而不能如愿时,就非常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悲观情绪,陷入工作倦怠状态。

2.对自身缺乏理性认识和分析。高校学生组织种类繁多,而同一岗位在不同的学生组织中承担的职责亦不完全相同。一些学生干部在加入学生组织前,对岗位职责不甚了解或者对该组织性质也不是完全清楚,只是凭着一贯的认识就盲目地选定。当正式加入组织时才意识到所选组织及岗位既不是自己所喜欢也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于是对新的环境茫然不知所措,以致无法适应,从而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而变得身心憔悴,精力枯竭。

黄某是某学生组织宣传部成员,大学期间他也在宣传部任职,每次做宣传海报,都是他先用软件设计好,再拿图样给定点单位做成海报,他的设计相当出色,是部门的得力干将。研究生阶段,为了继续发挥这一特长,他想都没想,就加入了某学生组织宣传部,但进来后才发现,这个部门的海报都是需要手绘的,他不懂得彩绘,也不懂书法,在别人做事的时候,他只能在帮忙做些杂务,这让他找不到成就感。访谈中,他也表示很后悔当初没问清楚岗位职责,还自信地以为只要是宣传部他都可以胜任,久而久之,他都有了退出的打算。

3.价值观念的扭曲。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管理和建设工作中起着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负责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的宣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学生与老师甚至学校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身兼多重角色并具有一定权利,学生干部很自然地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威望并享有一定的优待。部分学生干部由于价值观念的扭曲,就把自己标榜为“领导身边的红人”、“学生中的领导”,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喜欢指手画脚,缺乏服务意识,久而久之失去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使工作难以开展,从而影响到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的危害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社团活动,有利于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向上的品格精神。在维持高校教育管理秩序,有效传递师生之间的信息等方面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着工作倦怠现象,笔者对其危害分析如下。

(一)对学生干部自身的影响

抛开社会与社团组织的影响,从自身上说,学生干部出现工作倦怠有思想、工作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期处于工作倦怠的影响下,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出现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生病等状况,甚者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及人际关系,降低自我评价和幸福感。一旦出现工作倦怠,他们倾向于将其归结为外界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查找原因,这不但有碍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易养成做事懒散的习惯,且不利于责任心的养成。

(二)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

政策规则是团队行动的依据,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是任务完成的保障,而一旦在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个别干部工作倦怠现象,就有可能使组织无法及时完成任务,使组织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影响其他成员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

(三)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配套师资并没有充分落实。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经过笔者前往教务处、人事处调查,截至2014年5月底,全校本专预科在校生达到了18989人,而专职辅导员仅仅83人,跟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比例要求还有一些差距,辅导员配备数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辅导员基本上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有效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体一同生活、一同学习,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因此,消除学生干部工作倦怠,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提升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补充作用。

四、激励机制在学生干部工作中的运用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激励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将“激励”这一概念运用于学生干部管理中,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将组织目标与学生干部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学生干部的需要。在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中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激情,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十分重要。

(一)情感激励

“大学生感情丰富,情绪体验强烈。一些被他们的情感接受了东西,能最强烈、最牢固地树立在他们心中,进而激发出自觉行动的意向。”因此,学生组织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树人,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及时把握学生干部工作心理,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干部找到工作价值。在组织策划学生工作时,充分考虑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爱好,将两者相结合,使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机服从和服务于组织目标,同时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来满足学生干部的需要。

(二)竞争激励

有竞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学生组织中完善竞争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使学生干部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更会感到一种危机感,只有这样,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因此,应在学生干部中树立竞争守纪的工作作风,创造一种和谐进取、竞争向上的组织环境,从而激励学生干部在竞争中共同争取成功。

(三)奖励激励

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干部产生归属感。学生干部希望通过自身的工作,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认同,只有找到归属感,才会进一步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学生组织中建立健全奖励制度非常重要。根据学生组织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对其成绩应当及时予以肯定,奖励可以在物质上采取实物、金钱和口头奖励;在政治上可以采取向学生干部所在党组织推荐其为发展对象;或者在能力上可以对优秀学生干部进行某方面的再培训,从而弥补其知识漏洞,提高学生干部的社会心理素养,提高其实现目标的能力,使个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这将更好地避免职业枯竭。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有益的补充作用,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们在校园文化宣传和建设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上都具有重要功能,优秀的学生干部更是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工作热情、领导风格影响着周围的学生群体,并在学生群体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现象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一方面,使学生干部的工作得到肯定,获得鼓励,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使之真正发挥桥梁、纽带、骨干和助手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戚甫娟.对高校学生干部告退现象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1(4)

[4]高玲.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07(4)

[5]邓文锋.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

【作者简介】周 博(1984- ),男,满族,河北邯郸人,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所科研人员,助理研究员;蒙 振(1984-),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工作倦怠激励理论学生干部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9:55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35:38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0:17
从激励理论看我国人才外流问题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职业生涯高原、自我复杂性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0期)2016-07-18 04:13:25
高校学生干部软实力培养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6:27
工作倦怠研究述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