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波
摘 要:在小学的各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哪个年级都明确地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将来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永远都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
关键词:阅读教学;分层阅读;角色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工程。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总感觉把握不准方法,教学效果低下。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呢?
一、适时范读,示范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接受理解的能力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如学生的年龄层次、个人阅历,以及自身的感悟能力等。为了帮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给学生进行范读引导。给学生进行范读并不等于把课文读通、读顺,更主要的是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范读的影响力,教师在朗读时还可以动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文时,针对文中关于“雏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的描写就可以采用范读引导,因为学生平时可能很少接触到珍珠鸟,教师在范读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观看课文中的图画,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珍珠鸟的认识。随着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配上音乐,或者运用网络直接演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分层阅读,指导方法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一般都要分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如一开始教师都会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进行精读感悟,最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加以巩固,这也形成了阅读的基本
规律。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再自读说说课文主要描写的内容,而后重点理解文中相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阅读起来一定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把握,不过要想让学生完整地理解有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做好一些难点的引导,让他们能找准切入点去探究阅读。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分层阅读时,重点应放在“精读”上。精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弄清它们的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在“精读”的过程中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找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般地说,“精读”可以从有些文章的“题眼”入手,如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紧扣“怎样学”和“如何问”来设计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此外,有时还可以抓住一些文章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去理解。為了提高“精读”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分析中能认真、细致地圈、点、勾、画,并能善于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地方,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对于一些情境描写较为深刻的文章片段,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演读的方法。因为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重点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很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在教学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娜塔莎、萧伯纳,让他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萧伯纳所说的话和小女孩的话。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口吻中体会一下学生是否真正知道萧伯纳其实并不是真正在炫耀自己,他只不过想给小姑娘一个惊喜,而娜塔莎也是在和萧伯纳逗着玩的,因为他们玩了很久,所以娜塔莎才这样说,娜塔莎的话体现了她的天真、纯朴、可爱,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这些没有写出的内容,则证明他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老师也不必多讲了。
四、鼓励学生,读出创意
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章节很多,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背诵的效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阅读。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进行演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尽量让他们眼、手、脑并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再如,教学古典诗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练习将诗歌译成白话文;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等。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进而促进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注重读与写的结合,如,让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仿写、扩写或缩写等。
总之,在小学的各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应明确地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将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永远都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行知论坛,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