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已成为国家与地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城市居住、谋生、就业的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提升农民工新市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顺利实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市民的定义
通常所讲的新市民,是指区别于固有的城市居民,一部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和工业化的推动之下,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一部分是城市农民工,是指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与农村土地保持一定的经济联系,但以非农产业为劳动对象,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而在城市生活的非农从业人员。
与传统的城市居民相比较:
以社会形态属性进行区分时,一些新市民是在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或者宅基地的前提下具有城市户籍的新式市民;从形式上讲,一些新市民脱离了原有的农村户籍,转而具有城市户籍,开始享有城市居民所具有的相关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以城镇居民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当中。
从内容上看,一些新市民脱离了农村人口的身份,和农村社会生产要素发生了分离,他们不再拥有农民身份,相关的经济联系也逐步剥离。还有一些新市民虽然没有取得城市户籍,但是他们生活在城市,以非农产业为劳动对象,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已经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新市民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类型转型的典型代表。
二、面临的问题(综合素质、生活习惯、年龄分布)
新市民由于生活习惯、年龄分布、教育程度不同,导致他们在城市中谋生的手段、生活习惯的适应性体现出了较大差异。
对于小城镇建设加速过程中滞留于城市中的失地劳动力这个群体,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缺少相关技能,谋生能力较差,只能从事一些无技术含量的纯体力劳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群体得分为两大类:兼职的异地在校大学生这类群体文化程度较高,对城市的适应能力较强;“打工族”年龄分布在各个阶段,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普遍偏低,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
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制约,仅限于网络交友、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等,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对于小城镇建设加速过程中滞留于城市中的失地勞动力、“打工族”这两个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作用
社区教育中心面向社会的每一个人开放,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和地位等,只要有学习的愿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接受教育,参加学习。社区教育中心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满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实用科技的需求、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为切入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应对居民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通过一些身边常见的典型案例加以引导。具体做法:
(1)发挥榜样的作用,有意识地宣传一些利用信息技术成功创业、就业的典型案例,激发学习的欲望;(2)应对社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不足,积极对接相关机构开发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课件,开发一些短、小、精,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播放的微型课件;(3)定期举办相关的信息技术讲座,邀请利用信息技术成功创业的典型人物现身说法,激发学习的兴趣;(4)制作有关信息技术使用技术的方法、步骤的展板,聘请技术人员对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2.改善“新市民”在城镇居住社区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其行为举止就会受到该环境因素的影响。“新市民”由于受其原有生活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其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与城镇生活秩序有很大的不同。农村城镇化后,“新市民”的原有生活习惯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因此,社区教育中心应积极营造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与环境。
3.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对居民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制定有针对性、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社区居民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学校在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应有较大的区别,应在学校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针对性地设立评价指标,指标的核心应围绕“能用、会用”有效合理的制定。
4.开设信息技术培训应用班
利用居民休闲时间不定期举办面向“新市民”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班,培训时应遵循各类居民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寓教于乐。
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如何让“新市民”从中找出对自身有用、有益的信息,而不是沉溺于网络,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国华.引导农民工到小城镇购房定居是实现农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2]申国雷,赵冠艳,王安源.“阳光工程”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
[3]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8(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