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习作回归童心童趣的教学对策

2015-05-30 22:53:31鞠婷婷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4期
关键词:童趣新课标习作

鞠婷婷

【摘 要】

儿童才是习作的主体。儿童习作更应该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新课标就明确了这一点。为了让儿童习作回归儿童,体现童心童趣,本文着重从儿童回归童真、与儿童生活相融以及在习作中突出儿童个体等方面逐一阐述。

【关键词】

习作 童真 生活 个性

儿童是习作的主体,让习作回归表达的需要,才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新课标也着重提出了这一点,比如关注儿童习作表达兴趣,引导他们习作走进生活,等等。这里,笔者认为真正要想儿童习作回归儿童,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做到从儿童出发,立足儿童身心发展以及儿童习作客观规律,引导儿童敢于表达。

一、让儿童习作回归童真童趣

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是新奇的,而习作只是儿童内心世界对外表达的一种需要。它遵循的应该是儿童客观表达,而不是一种形式,乃至一种枷锁。虽然小学生阅历浅,他们经历的事就那么多,但他们常常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在孩子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

1.用童眼捕捉精彩。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是惊奇的。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有思想,都可以说话。而儿童习作就应该回归童年童趣,自然其习作教学也就充满童真童趣,乃至童话色彩。对于儿童习作来说,第一是想象,第二也是想象,而成人过多的干预乃至主观判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儿童习作的发展。新课程曾指出,要让儿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从而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创造条件。而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双慧眼,或者一双童眼,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用他们自己的心理去体验世界……

2.用童笔描绘精彩。儿童有着儿童的感官,有着儿童的世界。很多事情,在成人看人不值一提,但是在他们眼里就是“国家大事”。而儿童习作则需要尊重这种规律,尽量引导儿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世界,或者自己的认知;而不是通过成人思维去想当然,去干预。比如针对连绵起伏的长城,也许有学生去描述“像蛇一样”:比如针对天边多多白云,也许也有学生去描述“棉花一样” ……是的,这些在成人看来,不行,或者没有诗意,但他们却是儿童最直接最客观的表达。尊重他们的表达,也就是尊重儿童的习作。尊重儿童,尊重童趣,让他们的习作里也充满童稚童趣,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用童心点评精彩。儿童看待世界,往往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而对于其他却容易一笔带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造成他们对事物评价的片面性,乃至直接性;但无论怎样,这是他们一种直接的表达,是他们自己体验真实的情感,因而教师无须过多干涉,而是大胆鼓励,让他们习作成为他们情感表达的需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讲真实,吐真情。而这恰恰是儿童语言的一种,虽然有点幼稚,但却是真实情感,富有童趣。他们在自由的时空里表述“儿童语言”,虽然幼稚,但富于情趣。在具体表达中,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用童眼看世界,用童笔描绘世界,去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二、让儿童习作从生活出发。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更是儿童习作持续发展的素材与动力。因而作为教师要想让儿童习作回归儿童,前提就是引导儿童走进生活,甚至让他们扎根生活,继而引导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讲,有情可抒。

1.融入社会,观察生活。周边环境是儿童生活场所,更是他们习作的来源。学生只有在自然的环境下,有意识去体验,才能让情感更加真挚。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去做生活的参与者。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认识周围世界,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场景,逐步引导儿童去认识社会,对周围生活空间的人和事,能表达清楚,并能区分“美”和“丑”,区分“善”和“恶”,区分“是”和“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家长与教师能够尽可能去引导儿童回归社会,多创造条件让他们与社会自然融为一体,比如星期天全家出去游玩,等等,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成长。

2.组织活动,参与生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春天可以捉迷藏、采茶叶,夏天可以下河摸虾、捉螃蟹等等,他们都是牵着父母手长大的一代。相对而言,儿童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的,因而教师必须抓住课堂这有限载体,从分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去寻找春天气息,看看桃红,感受一下柳绿;夏天可以找找知了,看看蚂蚁,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富有情趣。或者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旅游采风,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写作成为生活习惯。

3.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给学生融入社会,还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去参与,有意识去体验,一来积累素材,二来还能提高观察的品质。自然体验,这有失败的烦恼,更有成功的喜悦。凡事只有深刻的体验,刻骨铭心的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才能让他们习作娓娓道来,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在习作中则需要尊重儿童这种独特的感受,并且引导表达出来,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从自己亲身经历写起,这样的习作才是儿童的,这样的习作才算得上儿童化。

三、让儿童习作突出儿童个体。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同样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情感独一无二的,因而儿童习作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表达,在具体生活中,儿童把自己经历的人、事或者情感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来,从而给他们生活中留下一些轨迹,这也是在践行自己的儿童价值。

1.让学生在习作中发散思维。要展现学生个性,就必须让学生敞开心扉,那就要求师生心灵的开放。相对亲民的教师,往往能够让学生敢于表达,能够敢于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习作具体过程中能够讲述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故事乃至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发散思维,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而不受所谓的条条框框限制。毕竟儿童习作的主体是儿童,抒发的更是儿童情感,这就决定儿童习作必须从自我出发,开始动脑动笔,从而在习作中真正实现一种思维的发散。

2.让学生在习作中真情告白。儿童习作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儿童情感的流露。没有情感的附加,那最多只是优美文字的一种堆砌。因而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抒发个人情感,真正实现为自己而写,为“情”而写。新课标也曾强调儿童习作,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这一点出发,针对儿童习作教学更着力培养儿童对生活的态度,着重培养他们敢于表达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不能让儿童带着枷锁写作。鼓励他们大胆习作,凸显个性,从而最终实现他们在习作中真情告白。

3.让学生在习作中自主合作。新课标倡导,学习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而这在习作中尤其重要。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需要合作;比如在学生创作时,可以请同桌点评,乃至小组讨论,甚至在修改时,也可以让同桌读一读,然后比一比,等等,都行。目的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从而让他们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当然在合作中,更需要突出自主,要强调儿童习作对于儿童来说,接触的不再是表面的,而是自己亲身接触的,体验的到的。

作文即做人。对于语文来说,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水平。再扩展开来说,习作更是关系到儿童情感、性格的培养。因而作为教师不能忽视,把习作仅仅作为一种作业,而是从儿童本身出发,围绕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发展,引导他们在习作中能够凸显自我,体验生活,从而让儿童去发现生活的精彩,最终让他们爱上习作,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童趣新课标习作
九月·童趣
艺术启蒙(2022年9期)2022-10-08 01:30:52
冬眠的树(四)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童趣
科教新报(2021年18期)2021-06-11 13:25:24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童趣照相薄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