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5-30 10:48吕群立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时刻关注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工作。在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阐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相关问题,在实践中促进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一定的理论,邓小平教育思想也一样。邓小平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不仅关注国家命运,而且关注我国的教育发展,他在观察我国的教育问题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来剖析问题。正确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教育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结晶,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没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就是不全面的,他的教育理论也不会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支持。正是因为邓小平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并运用到实践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

(二)实践基础

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的正确与否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也一样,他正是运用这一唯物主义观点,证明了他的教育思想是可行的。他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一起,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提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得以全面运用,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检验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合理性,证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指引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所以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内容全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创新,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战略性和社会主义的特色,是我国制定教育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教育是实现文明进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教育程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而要又好又快地把人口负担转变人才资源优势,需要我们摆正教育的地位,所以邓小平一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之所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大趋势的思考,还有对我国社会之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及其现实的思考。当然,我们要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只有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好了,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培育“四有”新人

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提出了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指导方针,并在1985年,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

首先,“有理想”,从大的层面来说,就是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小的层面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为自己定的目标。当我们完成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把理想变为现实时候,所以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共同的理想是团结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理想是我们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让全体人民做到有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思想保证。

其次,“有道德”,就是要让人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品德。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每所学校的道德建设要从这个实际出发。邓小平曾多次告诫我们,要在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教育,重点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牺牲自己为了他人这种高尚的道德,但只要每个人能做好自己身边的小事,不要伤害他人利益,也就做到了有道德。

再次,“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居于主导地位,一定要在文化掌握程度上下功夫。只有把全体人民的素质提高,才能使我们国家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以,能否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此,应该大力加强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有纪律”,就是要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需要法治、纪律的保证。为了更好更快地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加强全体人民的法纪教育,特别是在校学生,他们即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组织纪律意识。各行各业也要加强纪律性,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各行各业的组织纪律性。

(三)“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这是邓小平于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指我国的教育事业要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现实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每个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形成,虽然国家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发展上,但是教育的发展不能因为要重点发展经济而放松,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要适应这一转变。邓小平之所以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上,是为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教育的指导作用,所以邓小平要求我国的教育面向现代化。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顺应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要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需要,目的就是为了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方面联系也不例外,所以只有坚持教育要面向世界,才能使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沟通更加密切,有利于我国教育方针的调整。这是现代教育的开放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指我们国家要发展教育事业,不能只立足于现实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长远的需求。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得好不好,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果,取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推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下子就见成效的,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所以那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有战略眼光,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所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要看到远期的需要。邓小平正是看清了这一形势,认识到教育要面向未来,好为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做足准备。这是现代教育的前瞻性。

(四)“两个尊重”理论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人才越来越受到每个国家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和人才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也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知识的获得、科技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关键还是在教育。而教育事业发展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4]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思想的启迪者;同时教师是发现和培养各种专门建设人才的劳动者;他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教学活动的成败是关乎教育结果好坏的主要因素,所以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就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待遇。这就要求全社会养成“尊师”的风气,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而努力。

三、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当今时代特征,把握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使我国的教育发展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和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要尊重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个工作人员。由此我们看到教师在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又在于教师,所以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的“两个尊重”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便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邓小平的“两个尊重”理论便理所当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队伍的壮大,各种各类的职业院校兴起,扩宽了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既照顾了当前利益,又考虑到长远利益的发展。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国家只要坚持遵循“三个面向”这一方针,扎扎实实地努力,就一定能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办学经费的投入,高校合并,专业整合,实施助学贷款通道,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和资助贫困学生等实施,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培育“四有”新人,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人才,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配合。而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代化这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程度,人的素质的高低,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才能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资源基础。

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在教育,教育担负着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所以,离开了教育这个基础,我国的科学技术就很难进步和发展,更谈不上完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是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基础作用的集中体现。如今我们处于新技术革命时代,劳动技能不再是靠体力,而是以智力与知识为基础,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根据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使邓小平教育思想成为它的理论基础。所以国家应该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只有科教兴国战略完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顺利进行。

(三)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必须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明确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这也是邓小平一直强调的一点。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教育,对外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对内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今,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投入,因此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依靠教育这个根本指导思想。所以,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就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经营者、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途径,所以需要大力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强劲的教育后盾,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就不是问题。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教育的发展,既要发展我国的经济也要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因为经济发展了能为教育事业提供物质基础,反之,教育事业的发展能为经济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最终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我国教育事业要是发展得好,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0,35.

[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0,41.

作者简介

吕群立(1991.8-),女,贵州省正安县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贝叶斯公式的学习与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当代诗词史稿(九)——倡今知古求正容变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从NHK BS8K说起 聊聊8K电视广播发展现状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