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从校园文化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与联系入手,论述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校园文化机制建设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化建设;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1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要想实现这一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高等学校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认清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这一神圣职责。同时,更要意识到作为非强制性教育手段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必须立足自身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理念,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進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专业拓展、教育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作为大学的文化凝练还不够,创新文化的氛围还不浓,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模式、举措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为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部曾指出:“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作为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出发,站在实现中华腾飞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紧迫感。目前,就是要真正确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凝练的一种理念,一种团体意识和文化氛围,具有教育、激励、引导、辐射等多种功能,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构建健康、高雅、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深受师生喜爱的优良教育环境,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而且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新型人才,就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不仅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创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技术组合的能力,将事物的原理、结构、方法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尤其是对传统工艺、方法等实施技术改造的能力,也就是解决生产一线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曾说过:“一切创造都需要有一个表现这种力量的场合,需要从它所引起的反应中吸取新的创造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这样平台,其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良莠,不仅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格气质,而且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能不能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校园文化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蕴含着诸多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品德修行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影响着学生的意识、思维与行动。并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效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奋斗目标。二是激励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热情。尤其是以学术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能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创造才能。三是品质优化作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坚强的意志是开发创新潜能的支撑和保证。校园文化倡导人的和谐发展,把群体精神、独立精神和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优美环境的气息中,提升能力,开掘人性,增强勇于面对磨难和失败的勇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谐的人格。
三、促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有效机制建设的探索
1. 凝练校园精神,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环境体系
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引导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为此,就要积极培育、凝练和倡导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凸显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进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要把历史的沉积、现代开放的活泼,凝练成的大学精神,赋予时代意义,将其作为一面旗帜,感召师生,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认同,深深习得这种文化,并将这种教育文化的精髓与理念带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享受终身。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施展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它能对师生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学术风气、道德情感、人格塑造等起到启迪和感化作用,能引导广大师生明晰人生价值目标,崇尚科学研究,勇攀科学高峰。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以其丰富的内涵,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优良品格。
2. 着力模式构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培养模式的完善。美国的教育理念是:早期的学业成绩不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是教育真正的光荣。由此想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弊端,就是一味强调就业教育、技能教育,即工厂式教育,课程设置片面地追求专业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做到培养既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需要,又能适应未来职业变化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必须着眼于市场需求来创新培养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体系,在打造复合型知识结构上下功夫。通过创建活动课程和激励机制,扩大实践创新机会,实施导师制,扩大交流创新视野等全新培养模式,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应理解为是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超越。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并不否定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他们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为将来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實的基础。学校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同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反映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反映管理思想和水平,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3. 加强软硬件投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校园文化中软硬件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学校领导要站在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决策、把关、导航,努力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制度规范、重点投入的有效的机制。学校各部门要重视校园这块阵地,努力营造建设和谐、高雅、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创新教育的氛围,积极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坚实而有效的物质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条件。高校要重视图书馆建设,让学生在书籍中开阔眼界、获得知识;重视网络建设,为学生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交流提供便捷的方式;重视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钻研与探索。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人才,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重点就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新起点之际,要重点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舍得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真功夫,切实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外,要专门组织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实践,积极鼓励、支持学生进入实验室,实质性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长期坚持必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4. 搭建工作平台,开拓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活动体系
高职院校是否充满生机,学术思想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等,往往能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通过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愉悦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了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是第一课堂教学有效补充,特别是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起到了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优势互补的作用,为提高大学创新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积极倡导、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创新教育与锻炼,同时还要提高文化活动的层次,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在顶岗实习、见习等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培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孕育创新项目,为将来走上社会、成就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认清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这一神圣职责。同时,更要意识到作为非强制性教育手段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必须立足自身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理念,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决定其育人途径和功能的内隐性、特殊性和多样性。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育人的思想,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个中心,精心规划,大力推进,努力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机制。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阵地。将创新的理念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自觉成才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远清,季羡林.大学人文启示录:第二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断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