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条件与宏观经济效率评价

2015-05-30 06:31:55毛善成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虚拟经济

毛善成

摘要:利用三变量模型研究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条件。当投入增长y%,GDP增长x%,x与y的比值只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和最终消费率有关。研究表明凯恩斯理论只是在居民恩格系数比较高而最终消费率较低的条件下才是科学,随着条件的变化宏观经济系统会出现投入增长量大而产出增长量小的现象,这是滞胀形成的数量基础。其次,给出宏观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数。宏观经济效率随居民最终消费率上升非线性增加,虚拟经济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内在机制是刺激消费。再次,厘清从经济危机到马克思经济学,从反危机到凯恩斯经济学,从反滞胀到虚拟经济,从金融危机到虚拟经济学产生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三变量模型;凯恩斯经济理论;滞胀;M指数;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91.3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4-0038-10

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首先建立的学科,是通过总量分析来揭示宏观经济现象本质的科学。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可以通过经济(货币、财政)政策刺激民众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张对斯密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干预从而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某中意义上讲,凯恩斯经济学说是对斯密学说和马克思经济危机学说的革命。凯恩斯革命的武器是“有效需求”学说和乘数效应,其核心思想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萧条,主张通过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引起投资的乘数效应增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经济理论在摆脱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和西方战后经济危机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被称之为“政府经济学”。随着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难以解释的宏观经济现象——滞账,宣告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破产”。滞胀的解释是经济学中尚未解决的老问题,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对滞胀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和政策主张,均显得说服力不足。为了解释经济周期或危机,笔者根据“宏观经济学是一种乘数效应”的假定推导了一个含有经济周期、年平均增长率和恩格尔系数的三变量模型。

一、 模型推导

假设:(a)宏观经济学是一种乘数效应或几种乘数效应的集合;

(b)居民恩格尔系数对GDP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消费系数对投资增长产生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系统具有复杂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周期性行为。1825年,经济危机首次在英国爆发,以后每隔7~10年爆发一次,成为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也是经济学家研究得较多的现象之一,并提出了各种模型和理论解释,如乘数加速数模型。GDP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是一种非线性现象和自发过程。这个自发过程必须有正、负反馈环才能维持。经济增长必然导致恩格尔系数(用r表示)下降,反之经济危机又必然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GDP增长和恩格尔系数存在负相关性。如果把GDP增长作为正反馈过程来考察,那么,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就是负反馈过程。GDP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其乘数[1/(1-r)]效应下降,反过来抑制GDP增长。危机发生时,GDP负增长,恩格尔系数又会上升,其乘数效应[1/(1-r)]增大,又促进GDP增长。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的往复过程。

如果,第n年GDP,用(GDP)n表示,第1年GDP用(GDP)1表示,(GDP)n/(GDP)1,等于思格尔系数r引起的乘数效应;第1年的投资量为Y1,Ym为m年的总投资量,y为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m为投资周期,β为居民的消费系数。那么,根据假设(a)和(b),式(1)和(2)成立:

(GDP)n/(GDP)1=1+r+r2+r3+……=1/(1-r)

(1)

Ym/Y1=1+β+β23+……=1/(1-β)

(2)

另一方面,(GDP)n也可以看成由(GDP)1按年平均增长率x增长得到,如式(3):

(GDP)n=(GDP)n(1+x)n-1

(3)

比较式(1)和(3),可以得到方程(4),如将式(4)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式(5)。

(1+x)n-1= (l-r)-1

(4)

(n-1)Ln(1+x)=-Ln(1-r)

(5)

由于x为年平均增长率,通常小于10%,当x很小时,ln(1+x)≈x,那么,可用式(6)近似代替式(5)。

(n-1)x≈-Ln(1-r)

(6)

式(6)是笔者提出的可以用来研究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三变量模型。同样方法,可以推导投资增长与波动的三变量模型模型。Ym可以看成是Y1以年均投资增长率y经历m年累集的结果,所以(7)式成立。

Ym=Y1(1+y)m-1

(7)

比较式(2)和(7),经过对数处理,y为年均投资增长率,仍有Ln(1+y)≈y,所以式(8)成立。

(m-1)y≈-Ln(1-β)

(8)

利用式(6)可以推导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也可计算出中、美、日等国在不同时期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8年,美国就是由于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才发生金融危机的。式(6)还可以估算有些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泡沫。利用式(6)和(8)的结合,也就是“两种乘数效应的集合”就可以给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适用范围,从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系数的变化上描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而对滞胀现象给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二、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数学证明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适应条件

凯恩斯经济学对美国摆脱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危机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1970年代因美国出现经济滞胀才宣告退场。尽管如此,一些新兴经济体仍然在应用凯恩斯经济理论来指导其经济发展。例如,2008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结果使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几年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说4万亿投资是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声中发挥了有效的杠杆作用,经济学家质疑的依据是“凯恩斯经济学已经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然而,4万亿刺激没有使中国发生通货膨胀和滞胀是一个基本事实,相反,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上事实说明凯恩斯经济理论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如果将式(6)除以式(8),可以得到式(9),考虑经济周期n通常和投资周期m基本一致,即n≈m,所以式(10)成立。

[(n-1)x]/[(m-1)y]=[-Ln(1-r)]/[-Ln(1-β)]

(9)

x/y≈[-Ln(1-r)]/[-Ln(1-β)]

(10)

式(10)表明GDP年平均增长率和投资年平均增长率的比值(表1)是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系数的函数。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和消费系数上升,其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比值会不断下降,例如恩格尔系数为0.50、消费系数为0.40时,其比值为1.43,也就是说,理论上投资增长10%,GDP可增长14.3%;相反,当居民的生活水平很高、社会福利较好比如其恩格尔系数为0.15、消费系数为0.75时,投资增长10%,GDP增长1.2%。表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会随着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困难。相反,在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恩格尔系数高)、社会福利不完善(居民有较高的储蓄率)的情况下,投资的少量增长就会引起GDP的很大增长。所以说,凯恩斯经济理论只有在民众的恩格尔系数不太低和消费水平不太高(有较高的储蓄率)的情况才有好的应用效果。

(二)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与滞胀

美国在1929-1933年间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政府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应用于美国的经济实践,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放弃自由放任的斯密主义,增加财政赤字,提高通货膨胀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很快复苏史称罗斯福新政。二次大战期间因战争对军火和物资的需求,美国经济发展更加迅速而没有遇到什么危机,战争结束经济危机又开始光顾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流行,似乎成为对付经济危机的有力杠杆。凯恩斯经济政策早期应用获得成功,表明当时的条件还适合凯恩斯经济理论。1946年美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7%,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占GDP的8.1%,高于其GDP增长率,表明战后到50年代初,美国最终消费率还不太高。随着国家不断实行凯恩斯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比较快,民众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社会福利有很大的保障,再加上外力推动,美国的居民逐渐失去了储蓄、节约的习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只占GDP的2.4%。可见美国人消费率在不断上升,储蓄率在不断下降,零储蓄是美国经济的最大问题,“美国经济最根源上的问题就是储蓄率过低,消费率过高”(吴敬琏,2010)。需要很高的投资增长率才能使经济增长率有微小的提高,就是说大量的投资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于是投资主要推动了物价的普遍上涨。结果是“高的投资增长率和低的经济增长或零增长率并存”的现象出现了。其实凯恩斯经济政策的适宜条件与菲利普斯曲线的适宜条件是一致的。当高的通货膨胀率难以促进经济增长时,投资的收益率或利润都很低,所以大部分企业经营都处于0利润或亏损状态,停产或半停产就再所难免,失业率很高也就不奇怪了。

凯恩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只有在其适宜的条件下应用才会有好的效果。当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都很高的情况下,导致凯恩斯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应用才会出现经济滞胀。所以说,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证伪。从证伪主义观点来看,凯恩斯经济理论是科学,正是科学才有她的适宜条件,超越使用条件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各国在应用凯恩斯经济理论促进经济增长时要以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特别是民众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储蓄偏好等经济行为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可用恩格系数、消费系数或储蓄率进行定量考察。如果居民的储蓄率很低,仍用凯恩斯经济扩张政策刺激消费,居民只能靠贷款借钱消费,其结果只能导致银行大量呆坏账的积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还有发生在泰国的金融风暴早期征兆也是银行呆坏账的大量增加。

储蓄作为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器是西方经济学难以理解的。许多储蓄率较高的国家或经济体能长期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常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奇迹”,像“汉江奇迹”、“日本经济奇迹”、“中国经济奇迹”、所谓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高之迷”的其中一迷就是高储蓄。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过程都伴随居民的高储蓄率,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有储蓄偏好,尤其是中国的老百姓更爱储蓄,西方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笼中虎”。其实,高的储蓄率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国民财富的积累、国民的富裕有直接关系。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经济危机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或经济体首先发生的,然后才传导至其他国家。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于经济高增长尤其虚拟经济增长过快的发展中国家——泰国,很快传导至亚洲“四小龙”经济体、中国、日本,由于其高储蓄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有效地缓解“金融风暴”的冲击。2007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很快波及欧盟、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增长很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作为比较,日本、欧盟、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贸易总量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然而,受其影响的程度却大不一样。

欧盟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最重。像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家都相继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国家财政和银行系统都处于崩溃边缘。像希腊仍在危机之中,现在变得更加严重。相比之下,日本受到的影响要轻许多。尽管日本的国债是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已达GDP的200%;再加上日元升值、出口下降、社会老年化、劳动力人口下降、大地震、海啸、核岛核电事故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日本受危机影响不严重的原因被伊藤诚归结为日本国内有较高的储蓄率(伊藤诚,2012)。为了振兴经济,安倍政府首先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国内的通货膨胀率提高2%(Tanweer,2014),让日元有所贬值,增加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其次是提高国内的消费税,由过去的5%提高到现在的8%。面对次贷危机使日本经济增长下降的威胁,日本政府不用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实行经济刺激计划拉动消费需求;而是相反,提高消费税率来扩大国家的财政收入。说明安贝政府已经认识到高储蓄率对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日本GDP的潜在增长率较低只有0.5%~0.7%)的重要性以及凯恩斯经济理论对一个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很高且偏爱节约和储蓄的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这是安贝经济学(Abenomics)的独特之处。

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就在于其理论上对宏观经济的投资效率和利润率有较高维持,这个秘密就在公式(10)中。由于储蓄率(a)高,消费系数(β)就会下降,因为:α+β≈1,储蓄多,消费少,恩格尔系数(r)也会偏高。从式(10)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的比值也随之升高。

(三)凯恩斯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4万亿刺激的功与过

中国1949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真正的计划经济是从1953年开始的。根据经济学家刘树成的研究,中国经济从1953~1986年的34年间,如果按照古典型经济周期考察,34年间有11次大波动,平均周期长度为3.1年,短的2年,长的6年,表现为经济增长很不稳定。如果以增长型周期来考察,分为7个增长周期,平均为4.9年,与我国的“五年经济规划”基本一致,经济波动与政府投资波动成正相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是“高投资、高增长和高储蓄”。8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的早期目标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入90年代,基本目标是实行市场经济,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基本采取市场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但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斯密主义,而是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在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并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时,中央政府果断采取4万亿刺激计划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现在的中国经济增长实践来看,4万亿刺激计划的作用是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但投资效率比较差,这种成功的背后已经出现了滞胀的影子。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39.0%)和消费系数(48.6%)(Guangjian Xu,2010),根据式(10),GDP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的理论比值:[-ln(1-0.39)]/[-ln(1-0.486)]=0.74,也就是理论上投资增长10%,GDP增长7.4%,而实际上,2009年,中国投资增长30.1%(汲凤翔,2010),GDP增长9.2%(国家统计局,2009),也就是投资增长10%,GDP只有3.0%的增长,不到理论计算值的50%。表明投资增加,其经济运行效率和利润率就会快速下降。这与资本扩张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普遍规律相符。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发达国家民众的恩格尔系数很低消费系数又很高,理论上凯恩斯政策主张不能够应对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而中国具备应用条件,其应用效率却很差,其根本原因是刺激计划难以改变民众的经济行为、提升民众的消费信心。所以说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不能消灭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

三、宏观经济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数

(一)宏观经济的利润测度

利润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是经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标志和本质内涵。在对资本的分析中,利润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给出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原因是分析资本运动规律的必要逻辑,正如马克思所说:“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以往的一切经济学都没有能把它揭示出来”。“由于这个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极其重要,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秘密,亚当斯密以来的全部政治经济学一直围绕着这个秘密的解决兜圈子,而且亚当斯密以来的各种学派之间的区别,也就在于解决这个秘密的不同的尝试”(《资本论》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8)。宏观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有分析宏观经济利润率变化的测度方法和基本公式。

如果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也就是把宏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考量,国家层面最关心的是宏观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即投资增长量和可能的产出增长量各为多少,从式(10)可以看出,投资增长量和产出增长量之比值只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有关,也就是恩格系数和消费系数的函数。可用示意图表示(图1)。

宏观经济利润的测度是对经济系统进行投资,看GDP增长多少,如实际投资增长y%,经济增长x%,用x/y测度宏观经济利润。理论上,x/y≈[-ln(1-r)/[-ln(1-β)],所以可用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系数来描述和刻画的宏观经济利润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经验指标可用宏观经济利润多少来表征,即GDP增长率(x)/投资增长率(y),其比值大小反映了国民经济增长是否处于合理水平。实际比值高表明经济运行效果好,实际比值低表明经济运行效果差。理论计算值的大小可作为评估凯恩斯经济政策在促进或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理论上是否有效的指标。美国2008年暴发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曾提出700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但还是通过国会批准。从刺激结果看并不理想,2009年美国的经济增长为负3.5%,比2008年的负0.3%衰退更严重。其实,美国民众的恩格尔系数很低只有10%左右,其2008年消费系数达87%,储蓄率几乎为0,如果按90%计算,其理论值约为0.05,说明理论上投资增长10%,美国GDP增长0.5%。如果再考虑经济运行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其经济增长率会更低。表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已经不再适合凯恩斯政策的运行了。中国2009年的理论计算结果为0.74,理论上投资增10%,GDP可增7.4%,凯恩斯理论可以作为中国经济摆脱美国金融危机的政策工具。实际运行效果是2009年中国投资增长30.1%,而GDP增长9.2%。实际值[(x/y)R=9.2%/30.1%]和理论值{(x/y)T=[-ln(1-r)]/[-ln(1-β)]=0.74}之比值(用M表示,称之为M指数)可用式(11)计算。M值的大小是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数。

M=(x/y)R/(x/y)T×100%

(11)

每年实际值可以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结果(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为准,理论值可以式(10)的计算结果为准,例如,2009年中国的M=[(9.2%/30.1%)/0.74]×100%≈41.3%,表明凯恩斯政策在中国2009年的使用效果还不及格,所以说4万亿刺激计划是喜忧参半,至今还有争议。其代表性观点是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已经被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伪,并将中国经济的许多负面影响归结为4万亿刺激的结果。现在可以客观地讲,当时用凯恩斯政策实行4万亿刺激计划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宏观经济远行效果不佳。表2给出2000~2014年的M指数。

2000~2009年是中国经济第十轮增长周期,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中,经济增长必然要经历复苏、高涨、衰退、萧条,新的复苏,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利用M指数可对我国当下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给出合理评价(见图2)。

2000年中国经济复苏进入第十轮增长周期。图2表明,M指数接近120%,说明投资效果非常好,投资快速增长,随投资增长,其效率在下降(2000~2003),投资经过2~3年后开始见效,经济运行效率有所上升,经济繁荣(2003~2007)。在经济增长规律的驱使下,投资和经济增长都进入高涨期,投资的凶猛增长必然引来利润的再次下降,经济由高涨进入衰退期(2008~2009),资金周转困难,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救市,于是,中国投入了4万亿救市资金以防经济硬着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资本论》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0)。2010年开始,M指数由低增高,2014年达80%,表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效果好转,稳增长、调结构取得了一定效果,民众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离经济复苏还有一定距离。当M指数接近或大于100%时(M指数高于100%可能是虚拟经济发展所致,参见文献[5]),经济复苏就开始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就是“矫枉必须过正”。经济复苏的条件是绝大部分民众对经济发展的心理预期为正,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实际需求上升,大部分投资者投资信心增加。2011年中国消费率开始回升,2013年才超过50%达51%,2014年仅增加0.2百分点。所以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就是在为经济复苏做准备。

(二)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之中、美比较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不如美国。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远超美国。1999年中国的M2为12万亿人民币,2009年达60万亿人民币,10年增加5倍。2009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一半,而同期美国的M2是8万亿美元约合55万亿人民币。2014年中国M2达120万亿人民币约20万亿美元,GDP为63.65万亿人民币约10.38万亿美元。作为比较,2014年美国GDP为16.19亿美元,但同期M2只有11.60万亿美元。中国的GDP约为美国GDP的三分之二,然而,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约是美国的二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4%,而美国为2.4%,还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

如何评价中、美两国宏观经济运行结果?从M指数可以看出,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是由民众的最终消费率决定的。2014年中国民众的消费率只有50%,比美国民众的70%低20百分点,是中国经济运行效率不如美国真正根源。中国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恩格系数高。中国2014年恩格尔系数为35%,而美国民众的恩格尔系数约为10%(《经济学人》提供数据2014年为7%)。如果假设两国经济周期相同,利用三变量模型计算出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美国的4倍。所以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宏观经济增长和运行效率完全可以基于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行为如消费结构、消费率和储蓄行为等给予定量定性解释。

20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在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国民众的恩格尔系数在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由2010的38.5%下降到2014年35%;其次投资也在回落,由2010年30.5%下降到15.3%;再次是经济运行效率低,2000~2014年平均M指数为71.5%。而效率较低又根源于民众的最终消费率低,成下降趋势。2000年为62.3%下降到2010年47.4%,2013年刚回升至51%。张军认为中国“缺乏一个有效率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可以说,居民的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正是高储蓄率和大量储蓄才能养活一个低效的金融系统。

四、 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如周期性经济危机、滞胀、金融危机等都有两面性。一方面给人类经济发展带来威胁;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反经济危机产生了凯恩斯经济学

经济危机并非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就出现的。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1764年开始工业革命。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在经历150年发展,又经过半个世纪工业革命的洗礼,直到1825年经济危机首先出现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英国。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从三变量模型来看,只有当民众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一定的水平才会发生经济危机。据文启湘报道1874~1875年美国恩格尔系数为57.86%,1857年美国首次发生经济危机。按照三变量模型,如果民众恩格尔系数为60%,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时,经济危机就会10年发生一次。经济增长,民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必然提高,其恩格尔系数必然下降,又使增长放慢经济开始衰退。在危机或衰退发生后,经济箫条、失业率升高又导致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恩格尔系数必然上升,上升到一定水平,新一轮经济周期或经济增长又开始了。经济增长和民众的恩格尔系数之间的此消彼长从而导致经济周期或经济危机的反复出现,三变量模型都给予了一般描述。由于食品等生活必须品的获得要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实现,所以有恩格尔定律的存在,民众收入的提高,其食品支出的比例下降,才有经济增长和恩格尔系数之间的此消彼长,

马克思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只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三变量模型将经济的周期性增长现象归结于人类的生活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行为。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改变人类的经济行为,改变生活必须品尤其食品的获取依靠市场的制度安排。所以马克思对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有他的合理性。凯恩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经济政策,如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刺激民众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民众的经济行为,对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无法根除。随着民众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高消费泥潭。美国经济发达、危机发生频率高,凯氏政策最先受到美国政府的亲昵,滞胀首先出现在过度消费的美国,宣告了凯恩斯经济学的破产。

(二)反滞胀产生了虚拟经济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所带来危机。美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为寻找新的经济发展之路而煞费苦心。从式(10)可以看出,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随民众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最终消费率的升高而持续下降。经济危机到滞胀,表明实体经济在美国已难以生存了。实体经济在一个民众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很高的社会,要消耗大量的工资成本、环境成本和税赋,还要承担许多社会义务,生产成本很高,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与成本有关的概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来解释滞胀现象,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很高,又提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来解释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增长并存的现象。如何找到一种成本很低又能赚钱的行业?于是,虚拟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成本和价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刘骏民,2000)。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虚拟经济首先得到发展,使美国经济一路绿灯,这就是经济学家称之为“大稳定”的现象。

(三)虚拟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虚拟经济能够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根据李正辉等的研究,虚拟经济如“股票之价格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提高0.01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价格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能使居民消费支出增加0.035~0.033个百分点”。另据郑海涛等研究表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存在负相关关系”。由于虚拟经济会使民众的消费系数上升、恩格尔系数下降,这可以提高M指数,从而提高宏观经济效率。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实体经济的增长率会下降,下降部分又以误差的形式表现出来,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以三变量模型的计算误差表现出来的。虚拟经济对增长有正的贡献率时其计算误差为负,倘若虚拟经济对增长有负的贡献率时,计算误差为正。文献[5]利用三变量模型计算出美国1983~1991年、1992~2001年、2002-2009年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4%、3 1.2%和13.3%,中国2000-2009年经济增长的24%是虚拟经济贡献的。相反,1986~1993年日本虚拟经济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拖累实体经济增长达15%。

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容易形成经济泡沫导致金融危机,泰国、美国都因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产生了金融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虚拟经济对起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增多。1983-1991年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1992~2001年达31.2%,2002年后,美国继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扩大在接近40%的临界线时,2007年经济泡沫终被次贷风险刺破,爆发了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发生后,美国虚拟经济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下降,导致2002~2009年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3.3%,接下来,美国经济发展进入去泡沫时代,经济箫条、增长缓慢。

五、结论

1.本文建立的数量关系表明产出增长量(x%)和投资增长量(y%)之比值(x/y)随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非线性下降,随最终消费率上升而非线性下降,利用比值(x/y)进行考察,得出凯恩斯经济理论仅适于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较高和最终消费率比较低的情况。经济增长和各种刺激政策必然引起民众恩格尔系数下降和最终消费率升高。在这样条件下,凯恩斯经济理论就变得不科学了,继续使用凯恩斯经济理论会出现比值(x/y)很小的情况,即投资增长巨大而产出增长几乎为0,海量投入只能推高物价,于是高的通货膨胀率和零增长并存就是滞胀。

2.以实际GDP的年增长率(x%)和年投资增长率(y%)的比值为实际比值(x/y)R,以恩格尔系数和最终消费率计算出的比值为理论值(x/y)T,实际值与理论值之比为M指数(%),M值越大宏观经济效率越高。为了提高中国宏观经济效率,就要更多的关注民生,提高民众最终消费率。

3.虚拟经济能够刺激居民最终消费率提高,使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推高M指数,所以虚拟经济能够提高宏观经济效率。根据三变量模型恩格尔系数下降会使实体经济增长下降,但实体经济增长率降低的部分又以误差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虚拟经济对经济长的贡献。所以三变量模型以及有关理论,反映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此消彼长的关系。

4.经济问题产生直接推动经济学理论的进步。从经济危机到金融危机,催生了马克思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虚拟经济学(VirtualEconomics)。

猜你喜欢
虚拟经济
浅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
中国经贸(2016年22期)2017-01-16 18:10:33
我认为中国“虚拟经济”过火了(当事者说)
环球时报(2016-12-28)2016-12-28 06:59:48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浅谈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基于网贷平台的危机管理研究
商(2016年19期)2016-06-27 08:38:20
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规律的现状
商(2016年18期)2016-06-20 22:17:45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关性分析
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探讨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08:46:09
张志元:房产暴涨,警惕“虚拟经济”上扬
齐鲁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 10:27:57
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机制的探究
企业导报(2015年16期)2015-12-14 08: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