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5-05-30 23:34胡新颜叶海波
中国市场 2015年44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高校

胡新颜 叶海波

[摘 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59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转型阶段,呈现出分散、多元、自主、探索的特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突出反映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迫在眉睫。在未来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校创业教育须实现以下六个转变。

1 从精英向普及转变,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基本理念

面对我国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这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同时,创业教育不简单是一种附加或补充,而是融入日常学习生活,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门选修课或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在新的知识观指导下对新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创业教育不等同于职业培训,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业教育并非让受教育者都去创业,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因此,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型教育,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必须树立这一基本观念,主动融入其中。

2 从分散向整体转变,建成有力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有效推进创业教育的根本保障。自身特有的开放式、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实施离不开一个具有校内外协调功能的、专门的就业创业教育组织服务与协调机构。[2]这方面,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创业中心是实施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正规组织,可分为四种类型:教学型创业中心——关注课程建设和学生培养;科研型创业中心——关注创业研究的发展;外联型创业中心——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资源,加强与工商界联系;整合型中心——关注教学、研究和服务。[3]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部分院校虽然成立了校级的类似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机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常常出现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活动重复等问题,难以确保教育活动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化,同时专门从事创业工作的人员,也缺乏专业背景,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未来,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在校级机构下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主管部门有望成为趋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常都有厚实的学术研究机构作为支撑。例如,美国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等都设有创业研究中心;日本一桥大学设有创新研究中心;韩国仁荷大学设有创业研究中心。[3]当前,国内创业教育起步不久,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其主要任务在于教学,今后,在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为优化创业教育提供指导。

3 从粗放向精细转变,形成科学的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在普及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建立系统化、全程化、特色化、分层化的教育模式,实现创业教育的精细化转型。

(1)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学校特色。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专业背景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也必然存在差异,教育主管部门在加强普及的大前提下,应允许和鼓励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建立符合本校情况的特色模式。

(2)覆盖不同年级,加强分类指导。高校应系统地拟定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实施创业教育的计划,对低年级学生注重普及、体验,加强创业通识教育,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第二课堂活动等,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对有志于创业的高年级学生加强竞赛、实训,实施创业精英教育,培养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

(3)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全程跟踪。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到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再到反馈评价、保障支持,都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科学实施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培养。

4 从内生向外向转变,打造强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进一步改变传统封闭办学的模式,面向社会,打造一支由“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共同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当前,可行的路径有:

(1)着力培养校内优秀教师。校内专职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發挥着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当前,要在进一步充实数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参加进修学习,通过系统培训、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趋势,掌握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开展创业活动,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个人的实践体验、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生动素材和正确指导。

(2)积极引进校外成功人士。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是创业教育中“活”的教材,他们在学生中往往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权威性,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将其作为兼职教师、创业导师引入,可以较好地弥补在创业实践教育中的不足。

(3)实现高校优质师资共享。面对创业教育优质师资短缺的困境和创业教育发展失衡的格局,高校之间也可通过适宜的方式加强师资交流,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5 从零散向系统转变,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支柱。《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般而言,完善的创业教育含有五个基本目标要素,即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从内容上看,可以将其划分为通识教育类、专业技能类、体验实践类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创业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使之有效衔接,形成大学阶段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纸上谈兵,逐步形成更加注重互动交流和体验参加的教学模式。

6 从非主流向主流转变,培育浓厚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创业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走入师生心灵。

6.1 纳入核心指标,确立主流地位

要使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与整个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目标考核的联结与互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的认识,为创业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6.2 利用宣传媒介,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等传统媒体,积极探索使用QQ群、微信等新媒体,深入宣传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倡创业精神,讲解创业政策,介绍创业典型和成功经验,搭建创业交流平台等,使创业成为师生关心的热点。

6.3 立足创业平台,激活创业群体大学生创业基地、各类创业社团、创业俱乐部等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在创业文化塑造中发挥着先锋引领和连接纽带的作用。高校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科学指导,提高活动质量,使其成为吸纳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试验场”和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的“桥头堡”。

6.4 依托项目载体,活跃创业文化实践证明,创业项目对于创业文化的牵引作用明显。以“挑战杯”创业竞赛为例,近年来,随着赛事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高校给予了高度重视,以此项赛事为龙头,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业工作运行机制,使得创业教育迅速升温。因此,高校要加強竞赛、项目、活动的科学设计,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有益的体验,繁荣校园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闫广芬.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J].天津:南开学报,2013(3):151.

[2]商应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保障支持研究[J].长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4.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98.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