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鸥
【摘 要】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从课堂教学设计个个环节的设计上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常规教学模式相比,它更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成性,广泛适应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应用型人才 中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1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具有实用性。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偏重有较强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的理论知识。研究性学习模式适合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改革。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用实验导入新课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没有交流,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为提高学校和毕业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把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识的记忆,事实上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感性知识深入到理性认识,绝非背几个定义或记住定理公式所能完成的。在专业课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把知识掰开捏碎,点点滴滴反复讲解,填鸭式灌入学生脑子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设计也过多的从教的角度去设计,很少关注学生的参与行为。
众所周知实验课课程设置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是研究性活动的构成要素,因而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解专业课《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分立元件门电路》这一章节时。同学们首次接触到了逻辑代数,单凭教师枯燥抽象的理论讲解学生无法领会逻辑代数的意义,对各种门电路的原理和功能更是不明就里。基于以上原因,我在授课时采用了先给同学们做演示实验,后讲解工作原理的方法。
新课开始,先认识与门电路,然后用仿真电路演示与门电路功能,请同学们自己来输入与门电路四种不同的信号,分别测出输入四种不同信号时与门电路的输出电压值,并归纳成表,以便于观察与门电路输入不同信号时输出信号的特点。这样,学生自己操作与门电路,观察它的工作状态,并总结归纳它的逻辑关系,验证“与”逻辑功能,真正认识与门。这种通过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先入为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他们主动性学习的求索能力。从教师独白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进行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独立开发潜能的创造性,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 为学生创造疑问空间,把想象的余地留给学生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往往需要围绕科学主题进行,其中问题的选择、资料的搜集、假说的形成与验证等,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电路工作原理的过程中,以学生讨论为立足点,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寻求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提高学习效率,自由地发挥其创造性。
研究性活动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广泛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科学结论,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中,《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分立元件门电路》通过与门电路的仿真实验,学生们直观的认识了“与门”,大致了解了它的逻辑功能,但“与门”电路为什么会实现“与”逻辑呢?抓住这一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在与门电路中,从核心元件二极管着眼,输入信号时,他们何时导通,何时截止,导通截止过程有没有先后次序?”用提问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由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学生们往往因为不同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沉默,让学生用争辩的方式来回答为什么二极管导通截止会有先后次序,使他们在对话争论中获得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待他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时再以学生的答案引导讲课。经过教师的循循诱导,渐渐地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真正理解“与”逻辑的本质。这个让大家发言争论、阐述自己观点的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寻求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主动深入细致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设计性提问、思考题有启发性、针对性、深入性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堂小结后,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关键问题,设计性提问思考题。教学结尾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的触发点。这些问题并不在课本上,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地理解教学重点,才能领会其精髓并正确回答问题。在《分立元件门电路》这节课后,我留的思考题是:如果将与门电路的两只二极管增加到三只、四只、多只,假如只有一个输出端为低电平,其他输入端为高电平,那么输出端是什么状态?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在经过气氛热烈的讨论后,大部分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思考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教材有更深刻的了解,更牢固的记忆,进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模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最重要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应中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把高分低能的学习尖子真正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