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中的意义及做法

2015-05-30 23:22:02刘维刚
东方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运动

刘维刚

【摘要】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速度的不断加快,范围的加大及程度的加深,有关政府部门及高等院校日渐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还不够强,与各项训练、教学环节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存在被孤立化的现象。若扩大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加强在整个训练、教学运动中的渗透,需要丰富教育载体,并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体育运动因其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和外显性等特点,更易于使青少年运动员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充分体验、领悟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之成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运动;意义

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的意义

体育运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确定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同时《纲要》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指导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体育运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因而,体育运动是实施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体育运动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作用。在各项体育运动,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体育运动能磨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使其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

(一)体育运动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或比赛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身体适应性练习,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间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如果缺乏自觉性、坚持性和果断性,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和训练,能够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敢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1]。

(二)体育运动是促使学生具有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容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且学生身体的能量得以释放,心肺功能得以提高,新陈代谢得以加强,神经系统高度兴奋[2]。在此过程中,如果再辅之以合理引导,运动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就会治愈其某些心理疾病,使原本紧张、焦虑、压抑和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三)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物质前提。体育运动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直接改变了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运动的方式,促使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使人体中长期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被激活,各器官中的血液则获得了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为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的主要做法

(一)增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有意识地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约束和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心理健康的人,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品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力。这样才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应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真诚地接纳青少年运动员,充分地理解和尊重青少年运动员,让体育运动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进行[3]。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特殊性,利用师生之间,队友之间的交流合作是运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运动员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及在参与中获得愉悦感多少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集体性和竞技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既要有学习价值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可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让每个队员通过自己或与队友共同努力去完成预定的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了,增强自信心。也可适当安排一些体育游戏,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及具有现代气息的韵律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感受,从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利用多种途径,增强体育运动和训练的组织。学校或学生会应加强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组织建设,如创办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让青少年运动员经常性地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通过有组织的运动和比赛,增进彼此间相互交流,提高他拉社会适应能力。

2.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给青少年运动员施加心理影响,使其经受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水平。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可设置特殊的训练,比赛条件,提出因人而异的技术、战术要求,把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渗透于体育运动之中,使青少年运动员在强烈进取心的驱动下,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1]李闻宇.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沈状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8:19:59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解构与建构路径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常见问题及训练策略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训练手段方法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1:34:51
体育运动小常识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