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2015-05-30 22:35卫乐文姚永春
出版广角 2015年5期
关键词:编辑工作媒介融合

卫乐文 姚永春

[摘要]全媒体出版通过不同媒介融合,能够充分挖掘出版内容的附加价值,这对传统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一要注重以内容的多媒介呈现引导选题的设计与组织;二要整合新媒体平台作者资源;三要兼顾不同平台需求对内容进行审读加工。数字出版为传统出版行业带来活力和新机遇,正视编辑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特点,能帮助出版行业实现转型,并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媒介融合;编辑工作

[作者单位]卫乐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姚永春,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全媒体出版是社会化网络发展下出版行业面临的一种新型出版形式,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未有完全定论。综合国内外学者在全媒体出版方面的探索,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指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信息通过多种媒体形态的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最终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平台发布,从而延长产品的生产线,充分挖掘出版内容的附加价值。现在,纸质书能够轻易地重新加载为以电子阅读器为载体的电子书,“图书”的概念已经跨越“纸质媒介”的范畴[1],而读者越来越多接触到以声音、图像、文本以及各种交互技术融合生成的读物。这对传统编辑工作来说,意味着未来将更加注重内容在不同媒介形式下的配合,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编辑工作注重编辑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和看样。全媒体出版环境下,这六个环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将主要从前四个环节的变化,分析编辑活动在全媒体出版下的新特点。

一、以内容的多媒介呈现引导选题的设计与组织

全媒体出版以其内容的多媒介呈现,使得T-book

(Transmedia book)的发展成为可能。T-book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图书类型,除了有许多传统图书的特征,还能承担枢纽的职责,将所有数字资源和阅读载体结合起来,丰富图书内容[2]。T-book的前景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可否认,传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延伸,都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改变。因此,作为编辑工作的第一环,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选题的设计与组织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的编辑工作要注重选题的多层次开发和媒介形态的选择,考察选题在不同媒介上的适用性和开发价值。

1.准确判断选题在多平台上的适用性

近年来,由小说《致青春》《小时代》改编的电影在市场上反响热烈,作者和出版商不仅收获不菲的版税,电影带来的高人气也带动了相关实体书和电子书的销售。在编辑工作中,编辑要对选题的把握有一定的敏感度,整合信息十分关键。编辑要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收集、挖掘和处理信息,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者创作的情况、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购买倾向、出版物市场的动态、学科发展的动向等[3],尤其要准确判断选题在多平台上的适用型。有些题材受众范围广,改编难度小,适合从图书走向多媒体形式,对于这样的选题编辑应予以重视,在选题初期形成相应的战略规划,考察未来实现全媒体出版的可能性,拓展选题展示平台的广度;但有些作品因内容专业性较强或读者数量较少,不具备多媒体开发的潜能,对于这样的选题,编辑应放弃形式的多样,更专注对内容的开发,尽力挖掘选题的深度。

2.考察选题的延伸性以实现内容的多渠道覆盖

美国FOX电视台借其大热剧集《GLEE》(《欢乐合唱团》)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既有放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销售的CD,也有新开发的手机应用,更有后期开发的一系列真人秀节目,鼓励更多人参与《GLEE》的剧集制作。可以说,FOX电视台很好地利用了多种媒介资源,达到“观众娱乐观众”的目的,得到了更多利润[4]。可以预见,未来也会出现《GLEE》同名改编的电子图书,以可视化阅读设备为载体,将剧中歌曲融入其中,使读者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因此,编辑在确定选题方案时要学会利用“衍生产品”反推图书策划,找到新的选题突破口。全媒体出版不仅仅是关注多个故事的不同表达,更要创造出一个足够富余的空间,能够充分延伸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精彩部分。通过不同的媒介,全媒体出版可以尝试根据读者对象创造不同的“切入点”[5]。

3.整合重组不同媒介的碎片化内容

数字出版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受众提供灵活的、可轻松拆解重组的有效接收模式,因此编辑在工作中要具有对碎片化内容的判断力以及对其进行设计和重组的能力[6]。由此,编辑工作要充分把握这些零散的内容,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将其重组合并。有时,一个好的选题也许就产生于一个网络用户的只言片语之中。但这样少量的信息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选题策划,编辑应广泛查找相关资料,评估所获取信息的开发潜力。通过相对全面的搜索,编辑在整合这些数字化信息后,可以针对某一个话题,整理出比较清晰的脉络,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选题。

二、关注新型媒介平台作者资源的整合

传统编辑工作中,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合适的作者,及时向对方发出约稿邀请,并协调交稿的相关工作。而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要跳出这个限制,不仅需要确保可靠的传统作者来源,也要注意培养其他的新资源。

1.重视电脑作者的作用

电脑作者的出现是人机共同进化的产物[7],它可以利用储存在系统中的文字资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整合,快速生成新的文本内容。有别于传统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创造性思维,电脑作者本质上是对已有图书内容的二次利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阅读”、精读等显然已经不再适应一部分读者的阅读节奏。电脑作者生产出的文字能够为这部分读者提供相当质量的“快阅读”产物,毕竟它是集多数大家之作而成的作品。尤其是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这样的读物方便读者在移动设备上利用零散时间浏览,既获取了相当的阅读体验,又节省了时间,故编辑对此可以给予一定的重视。维护电脑作者资源,一方面,编辑要广泛搜罗筛选经典著作,分门别类后补充进电脑系统以供电脑作者选择;另一方面,编辑要及时对系统中的材料进行更新和调整,以求能为读者提供内容更加丰富、行文方式更加多样的优质读物。

2.大力培养新媒体作者

随着博客、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传统意义上的作者身份/权利出现转移[8],网络平台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平民作者,更多的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发布。如号称国内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以及据说有1亿手机读者热捧的作品《原来的世界》[9]。在网络平台上发现这类作者资源,编辑必须按出版门类持续跟踪相应网站、在线专业论坛以及热门博客等[10]。这些新媒体作者在社交平台上,通过自身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写作功底,往往有相当的号召力,对推动全媒体出版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编辑应充分把握这部分作者资源。

一般来说,新媒体作者更新时间不固定,编辑需要与作者保持沟通,定期催稿;同时,新媒体作者与读者互动频繁,读者的意见往往能影响图书内容的发展走向。因此编辑也要格外注意收集读者评论,及时向作者反馈,并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对写作给予适当的建议。新媒体作者归属感较弱,相较传统作者流动性更强,为了留住这些作者,编辑可以提前与他们签好长期合同,或是用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创作。

3.数字化手段应用型人才同样重要

在后期编审校环节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多媒体化操作[11],在全媒体出版时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电子书中插入音频和视频是一种趋势,更别说读者在手机或是平板电脑、Kindle这一类阅读器上对影像阅读有相应需求。在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下,适当的感官刺激能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这能帮助一本好书脱颖而出,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辅助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除了保证文字内容的质量,编辑还需要寻找编辑图片和影像的专业人才,配合文字编辑进度,实现图文呼应,做到无缝对接。

三、兼顾不同平台需求进行审读加工

传统的审读加工过程中,纸质出版物要经过“三审”,编辑要从主题到细节,对文本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全媒体出版环境下,这一步骤不可省略,但内容的审读加工需要在传统项目之外,特别关注衍生产品、内容转换、内容配合等问题。

1.积极开发衍生产品

有学者指出,至少有四种方法可以扩展原文本的影响范围[12],分别是:①扩大出版时间间隔,创作相互关联的微故事,如漫画、游戏多用此方法;②创作平行故事,丰富原文内容和人物形象;③创作“边缘故事”,即使内容与原文关联比较微弱;④构建如微博、WIKI一类的自媒体平台,增加公众参与度。

大热美剧《24小时》一经播出,就在美国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相关的衍生产品也不断推向市场。其衍生产品主要包括一些以《24小时》为主题的游戏和图书,巧妙地利用剧集播出时间,在季与季之间的空隙发展衍生剧情。这样既可以吸引读者继续观剧,推动电视剧收视率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借电视剧的“余热”,为衍生产品“造势”,扩大该系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当然,这四种方法对全媒体出版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编辑在工作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在对文稿的审读加工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扩大原文本的影响力,开发其内容的剩余价值。一方面,使得内容能够在更多的媒介平台上发布,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在相互补充的内容协调下,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让读者充分了解整个文本的框架和构建。

2.注意内容在不同平台间的转换

前文中所提到的T-book,可利用QR Code(即二维码),提供链接,指向网络资源,丰富文本内容;读者也可以利用这些链接,将网络上的图片信息传输到物质载体中[2]。这些不同媒介间的转化,在全媒体出版时代较为普遍,因此未来的编辑工作要格外注意这些转换中可能存在的兼容性问题和安全性问题。

网络上排版精美的文字在下载到阅读器后就会出现乱码,产生阅读障碍;本来清晰的图片传送到阅读器上,有可能像素不达标,容易误导读者。面对这些状况,编辑都应该提前进行反复检测,并定期检查,做好修正工作。而在阅读内容中插入网络链接,要防止木马病毒的潜伏。编辑应随时检测链接的安全性,拟定相关的网络安全协议阻止病毒入侵,也应当建议读者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防止病毒破坏内容。如果出现病毒问题,编辑也要耐心应对读者的质疑,并为读者积极联系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内容修复。

3.各平台间内容配合更加重要

让读者接受一种新兴媒介形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编辑在一个新的媒介平台上开发内容资源,需要经过审慎的考虑。如果这个新平台上的内容只是从前内容的简单重复,读者多半不会买账。全媒体出版的立足点应是利用更多的媒介形式为充实内容而服务,而非单纯地将同样的内容放在不同的载体上传播。尤其是当前市场上的编辑软件已逐渐走向高度智能化,能够代替传统编辑角色处理一些机械烦琐的工作,编辑唯有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图书内容上,才能创造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角色新的价值。所谓内容为王,不仅是说要重视内容本身的高质量,也是在强调内容与平台的配合。在多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编辑需格外注意将一个文本内容尽量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创造适当的空间填补空白,使整个出版内容形成一体,互相补充,互相依靠。

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全国各高校合作推出的数字课程等数字化教学服务,既是对纸质教材的补充,也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后所附的光盘并不只是纸质教材内容的数字化形式,而是加入一些纸质教材无法呈现的内容,如相关的视频材料、PPT素材等;另外,编辑也会将纸质教材中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或是重点推荐资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说明,发展全媒体出版,把同样的内容放在不同平台上流通只是流于表象,编辑需要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增减适当的内容和形式,使内容呈现更加立体生动,这才是全媒体出版的核心价值所在。

四、结语

全媒体出版环境无疑为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读者也得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挑战,它对编辑工作和编辑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业务亟须转型。编辑若能把握这个转折的时机,为出版市场注入新鲜的活力,相信出版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文化也能在更大范围内辐射更多人群,丰富文化产业内容,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Alexis W,David M,Claudio P F,David Moorhead,Samantha P. Crossing media boundaries Adaptations and new media forms of the book[J].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2014(20):108-124.

[2]Jonathan D,Laura S,Glen B. Editorial:Transmedia Publishing[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3):237-242.

[3]李新祥.论全媒体出版背景下编辑业务技术规范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2(9):98-101.

[4]Edwards L H. Transmedia Storytelling,Corporate Synergy,and Audience Expression[J]. Global Media Journal,2012 (20):1-12.

[5]Β?γλη? Α. From Cross Media to Transmedia Reporting in Newspaper Articles[J]. 2012.

[6]戎礼平. 全媒体时代加快编辑转型的思考[J]. 编辑学刊,2014(1):91-93.

[7]张屹. 电脑作者: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变革[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1-133.

[8]刘世文. 作者隐退,非物质化,非线性和超文本——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深刻变革[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37.

[9]新媒体小说挺进传统出版[J]. 出版参考, 2011(15):7.

[10]周莉华.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企业持续资源整合研究[J]. 出版广角,2014(9):72-73.

[11]杜小念. 全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打造[J]. 出版科学,2014 (1): 38-39.

[12]Scolari C A. Transmedia storytelling: Implicit consumers, narrative worlds, and branding in contemporary media p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9(3): 21.

猜你喜欢
编辑工作媒介融合
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浅析广播电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需求
浅谈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特点与素养提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