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英
在学术研究生产中,学术出版不应只是一个摘果子式的学术研究总结,而应主动与作者一起选种,种树,学术出版人要以其编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劳动,来组织、推动、引领和规范学术研究。
出版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学术出版是学者对社会存在规律性论证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学术研究生产中,学术出版不应只是一个摘果子式的学术研究总结,而应主动与作者一起选种、种树,学术出版人要以其编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劳动,来组织、推动、引领和规范学术研究。
一、学术出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研究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自觉地渗入他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主题的确定,资料的选择和解释,结论的做出,都会反映研究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何况,研究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背景之中,传统的教育,习俗的熏习,信仰的权威以及资助者的倾向和政治需要,都会对学术研究者产生有力的影响。大量事实证明,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存在要不要政治方向的问题,存在的只是这种政治方向是否正确的问题。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不存在要不要导航设备的问题,存在的是选择什么样的设备来导航:是根据日月星辰的位置,指南针的指向,还是先进的雷达或电子设备?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学术出版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在选择最先进、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方向正确,学术出版发挥的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如果方向错误,学术出版可能就会祸国殃民。
一般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的坚定支撑,它的研究方向错误,会给社会带来根本性的、无可挽回的错误。在这方面,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很多。尽管学术研究的对象是某一方面的专门学问,可是作为上层建筑,它的基础并不在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在人间。它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必须反映这种物质生产方式并为这种生产方式服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术出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拿笔杆子,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谋利益。
在我国,学术出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要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引导人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精品力作和精神佳作。
二、学术出版要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
学术出版工作绝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终端环节,学术出版人以其编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劳动,可以促进甚至引领学术研究,为文化积累和创新做出贡献。
学术出版的生命源于出版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追求。这一理想是学术出版人的灵魂和旗帜,是出版人的定位和定力,是出版人经得起风浪,扛得住诱惑的力量所在。理想的外化就是学术出版人对学术天然的热爱、炽热的追求和虔诚的敬畏。自古做大官、发大财的人无数,但名垂青史的人则是那些大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艺术家以及大出版家。学术出版人要在传播和传承学术思想中承担重要使命。这个使命必然要求学术出版要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要实现学术导向正确,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学术出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学术出版要把出精品佳作,出好书,出经典作为始终不渝的最高追求。舍此,学术出版社无以立足,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学术出版的价值不能仅仅以它创造多少经济效益来衡量,衡量它的价值始终是它出版了哪些好书,包括学术经典、好教材、好作品和好著作等。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出版社的品牌声誉发生冲突的时候,经济效益要坚决服从社会效益。
学术出版要主动作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是保证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之道。作为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的重要窗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0多年来出版各类图书近2万种,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国内一流的学者和作者队伍,有多部图书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近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比如,我们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等图书,围绕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社积极策划了“理解中国”丛书,回应和批驳了中国“威胁论”“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等各种质疑与论调。本丛书英文版发布已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2015年美国书展中国主宾国系列活动之一,成为宣传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在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我社获得3个正式奖和1个提名奖,名列第一。这些学术精品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到了读者心中。
学术出版要发挥学术优势,做好贯通、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出版社不是一般的生产经营企业,其产品——图书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精神产品。出版要弘扬真善美的人文精神,起到春风化雨、润泽心灵和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我社继出版《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之后,陆续推出《简明世界史读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简明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简明中国哲学史读本》《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简明中国艺术史读本》等系列图书,为人民群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读物。
学术出版要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作为。学术出版,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2014年,中央提出了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的要求。作为中国特色智库重要一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产生了一大批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支撑的重要研究成果。为了贯彻中央的精神和院党组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院内外的智库联系,开辟和推出了“国家智库报告”和“国家智库丛书”两大出版品牌。我们将及时策划和组织选题,推出各类智库成果的出版,宣传推广智库的成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这些成果影响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三、学术出版要大胆推进制度创新
能不能调动编辑潜心学术出版的积极性,能不能将学术出版做精,做细,做强,最根本的是要依赖一个好的制度。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数量增长与品牌提升、个人利益与出版社长远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胆推进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专业出版管理体制。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成立八大专业出版中心以及大众分社、数字出版中心和年鉴分社,夯实了专业化基础。
建立鼓励出精品图书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设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出版社将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做得好的编辑给予表扬和奖励。在职称评审时,加大精品图书策划情况和获奖图书情况的分值。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新的企业薪酬体系、用人机制和福利制度等。近年来,我们的销售收入、人均创利实现大幅度提升,职工收入也稳定增长。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利益激励机制,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竞争力日渐增强。
加强与国外出版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外推广传播力度。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加大了与国外出版界、学术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特别是2014年,我们先后接待来自英、美、法、徳、荷、日等8个国家的20多家出版机构来访10多次,积极筹备并参加大型国际书展活动。2014年8月,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评价最新发布,在我社2013年全年出版的1500多种图书中,有1078种进入世界图书馆收藏系统,在中国大陆516家出版社中排名第一。
要加快传统出版社向现代出版社转变。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我们招聘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加大了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加大了数字产品的策划和开发力度。另外,我们积极实施出版社由知识密集型向资本多元经营方向的转变,我们决定以资本为纽带,盘活存量资产,探索资本运营,在坚守学术出版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搏击蓝海市场。
实践证明,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的学术出版,只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术出版之路,就一定能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有了学术理想,有了学术路径,学术出版发展定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